甘肃三线建设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4-02-04 来源: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阅读次数:

杨元忠 李荣珍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由于我国周边地区受到外来势力的严重威胁,中共中央逐步考虑调整战略布局。在酝酿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三线地区具体来说包括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本着建设全国战略大后方的初衷,1964年到1980年,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在陇原大地兴起。

一、甘肃三线建设的概况

自古以来,甘肃就是中原连接西北及中西亚的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和经济地位。甘肃三线建设是按照中央对西北地区的总体战略布局开展的。1964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在西安召开西北地区迁厂工作和“三五”规划会议,明确了西北地区三线建设的总体安排,要求西北地区在1964年后的若干年内,建立起一个以酒钢为中心,能生产常规武器,并且具有相应原材料和必要的机械制造能力的工业基地;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相适应的、比较完整的巩固可靠的战略后方。在这个总体设想下,中央要求甘肃从冶金、机械、铁路建设、石油化工、轻工业以及建材工业等方面进行项目建设。

比较准确地讲,甘肃三线建设从1964年10月开始讨论,1965年全面展开,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和一个调整过程:“第一阶段是1965年和‘三五’时期(1966年至1970年),基本建设投入资金52.99亿元;第二阶段是‘四五’和‘五五’时期(1971年至1980年),基本建设投入资金102.54亿元。两个阶段中,共安排建设项目700多个。”1980年以后,按照党和国家“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三线建设也开始进行调整。

在第一阶段中,主要工作是增加工业项目总体容量,打好基础,配合中央来甘单位的内迁。甘肃“三五”计划的初步设想既抓住交通和能源建设这个三线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注重农业的布局和发展,提出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进行农业技术改造,重点是抓紧建设河西地区的农业。”1965年,国家确定迁来甘肃项目33个。迁建项目当年完成了28项,建成并投产的有长虹电焊条厂、长通电缆厂等,半年时间里,为甘肃增加了电焊条、电线、电表等新产品。“三五”期间,甘肃的工业布局除原有的几个工业地区外,新建项目分布在新的“九点一线”(九点即酒泉、张掖、永登、红古、靖远、临夏、定西、天水、平凉,一线即白银至靖远宝积山的铁路线)上,加上一些军工产业,形成了点线结合、相互补充、分散隐蔽与经济合理紧密结合的形势,甘肃省基础工业的建设得到加强。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农田水利建设及农业生产缓慢发展。

第二阶段开始于1969年。在1969年召开的“九大”和九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强调要准备打仗,全国三线建设掀起高潮。随之,甘肃三线 建设也加快了速度,加快建设酒泉钢铁公司、刘家 峡水电站以及以仪表、低压电器、农机器具制造等为特色的其他一些企业,“采用了‘大会战’和‘小型会战’的形式,调集人力、财力、物力重点突破,促进了工程进度。”1969年,刘家峡水电站开始发电,次年,酒钢开始大量生产生铁。由于甘肃是 中央确定的三线建设的重点建设地区,除了当时原有的一些建设项目被确定为重点建设工程外,还陆续从外地迁来一些企业。1969年到1970年,由上海、哈尔滨、南京、长春等地迁入甘肃后组建的天水长城精密电表厂、甘肃光学仪器厂等企业也开始投产。利用三线建设投资加大的有利时机,甘肃改建、扩建的一些企业也陆续开始发挥效益。

和其他地区一样,甘肃三线建设调整过程也比较漫长。为了搞好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充分发挥三线企业的作用,1983年12月国务院成立了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1984年6月,经国家计委同意,甘肃省纳入规划范围,甘肃省的负责同志为国务院三线办公室领导成员,对三线企业进行布局上的调整,主要是解决三线建设中由于选址不当、规模过大、布局过散所带来的遗留问题。甘肃省人民政府党组于1984年7月31日第16次会议上,决定成立省三线建设改造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据统计,在“‘七五’(1986—1990)时期,甘肃调整改造项目实际8项,总投资22538.99万元,总建筑面积 304483.53平方米。”“八五”期间,主要是针对少数存在严重险情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搬迁和就地调整。“‘八五’项目实际完成投资95332万元,竣工建筑面积82.30万平方米,调迁职工2.11万人。”甘肃三线建设的调整工作持续到“十一五”期间。经过长期调整改造,一批受自然灾害和地理位置等制约严重的三线项目,“基本解决了三线建设时期遗留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基础设施条件、生产能力、技术装备、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三线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甘肃三线建设的特点

自三线建设于1965年全面开始后,国家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陆续从北京、天津、上海以及东北等大中城市,调配数万党员干部及技术人员,迁建多个企业和工厂,在陇原上百个工地展开建设大会战。甘肃省认真贯彻“保三线、保军工、保基础工业”的方针,配合国家大政方针,积极配套建设地方工业项目,对加强后方建设、巩固国防、加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甘肃三线建设有下面几个显著特点。

(一)启动迅速

1964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中央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三线建设问题。年底,西南、西北三线建设委员会相继成立。之前在9月28日,甘肃省就成立了三线建设小组,建设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和国家计划对甘肃三线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协助中央各部做好选厂和迁厂工作、拟定全省的迁厂计划、领导督促地方军工企业和地方工业的建设等等。甘肃设置三线建设办公室,负责办理日常工作,随之也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组织指挥机构。同年就初步选定了一些厂址和路线,确定了甘肃三线建设的总体布局,次年甘肃三线建设全面展开。

(二)迁建项目重点突出且涵盖广泛

据统计,至1980年,国家和地方围绕三线建设累计投资甘肃155.53亿元,新建、迁建和重点改造企事业单位156 个,有计划、分步骤、大规模地在甘肃展开了军工、电子、机械、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公路、铁路等国防科技工业及能源、原材料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钢铁、石油化工、航天军工等重点产业初具规模并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集全省力量进行建设

三线建设开始后,国家发出“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和动员,甘肃省三线建设得到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三线搬迁企业来自东南、东北等地区的大中城市,他们派出优秀团队来到陇原大地,将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带到了甘肃。甘肃也是举全省之力,在人力、物力上保证三线建设。为保证内迁工作的顺利进行,甘肃省要求各地做好协调配套和各项服务工作。在配合做好选址定点勘察、复查工作基础上,要“向中央来甘有关单位提供可以利用的下马厂址的自然、经济等资料,对于将要新设的工业点所需要的商业网、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要尽量做好准备。地方建设要配合三线建设任务。对于三线建设所需要的建筑材料、施工力量、交通建设以及农业生产,要求各部门尽最大努力作好安排。”为了配合三线建设,保证在资金有限情况下顺利进行内迁,甘肃省在1965年压缩了非生产性建设和事业的费用,不再安排楼堂馆所建设项目。

三、甘肃三线建设的成就

三线建设奠定了甘肃经济发展的基础,改变了甘肃生产力布局,开发了能源与原材料等优势资源,形成了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及电子等拥有雄厚实力且成为长期支柱的工业基地,建立了比较强大的、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国防科技工业,改善了交通运输的落后状况。1965年到1980年,甘肃有计划、分步骤、大规模地展开了军工、电子、机械、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公路、铁路等国防科技工业及能源、原材料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相继建成了冶金有色行业的酒泉钢铁公司、西北铁合金厂、兰州碳素厂、兰州铝厂、甘肃铝厂、连城铝厂、金川公司等;石油、化工行业的兰化公司;能源电力行业的刘家峡、八盘峡、碧口等大型水电站、长庆油田和靖远矿区;国防军工行业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核工业、兵器工业、航空工业及航天等领域的工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电子工业的兰新厂、长风机器厂、天光集成电路厂、永红器材厂等工厂,极大地促进了甘肃省冶金、有色金属、机械电子等的发展,使国防科技电子工业从无到有,并具有了航空航天高尖端科学技术,形成了常规武器生产的基本体系和比较强大的国防科技工业实力。”“在1965年至1975年,甘肃省全民所有制企业由600多个增加到1300多个。”“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由1964年的28.67亿元增加到1980年的137.21亿元,增长3.8倍。”甘肃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大发展,许多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乃至在全国声誉鹊起,独占鳌头。镍、钴和铂族贵金属产量以及稀土化合物等的产量均居全国第一。10种有色金属位居全国第二。硫酸、烧碱、水泥、平板玻璃、合成橡胶、碳素制品、塑料、乙烯、铁合金、石油机械设备等产品在全国占有相当比重。”同时,三线建设也推动了嘉峪关、金昌等城市的兴起,壮大了兰州、天水等城市的建设,带动了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有力促进了甘肃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甘肃三线建设的现实启示

甘肃三线建设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是全国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对于促进甘肃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推动资源开发利用及全省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是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战略举措,在促进甘肃乃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家国防总战略以及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启示。

(一)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提供借鉴

三线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国防的需要而调整生产力布局,重点是发展军工和重工,以建立国家的战略后方基地。由于对战争可能性估计过高,导致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久久为功。甘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三线建设项目基础上,着眼于全省内生增长能力的提升,要深思熟虑,科学论证,在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为国防科技发展和夯筑坚固的战略后方打实基础。

(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借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甘肃地处西部内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框架下,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通道的区位优势,在筹建富民兴陇大业过程中,进一步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开发开放模式,在对三线建设项目进行长期调整改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三)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借鉴

“一带一路”大战略,是新形势下统筹国内与国际两大因素,汲取历史智慧,立足当下,谋划未来的通盘战略构想。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积淀和现实资源都很丰富,三线建设时期实施的诸多项目也分布在这一条“黄金带”上。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要发挥“丝路孔道”的独特作用,立足三线建设的坚实基础,以全省核心产业为中心,坚持交流合作、优势互补,不断为转型跨越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综上所述,甘肃三线建设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取得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硕成果,这不仅得益于三线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全力参与和支持,更是这一历史时期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新形势下,甘肃三线建设的一些项目仍然具有强大发展潜力,在较长时期内,会持续对甘肃经济转型跨越和富民兴陇大业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参考文献:

①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②甘肃省计划委员会档案:《关于甘肃省“三五”规划的初步设想》,卷宗号:144.587。

③当代中国的甘肃编委会:《当代中国的甘肃(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页。

④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甘肃三线建设》,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6页。

⑤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甘肃三线调整改造总结文集》(内部材料),2008年,第10页。

⑥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甘肃三线调整改造总结文集》(内部材料),2008年,第11页。

⑦汪红娟:《甘肃三线建设述论》,河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⑧甘肃省计划委员会档案:《关于三线建设情况汇报(第三次)》,卷宗号:144,1,586。

⑨汪红娟:《甘肃三线建设述论》,河西学院学报,2008(3)。

⑩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三线建设》,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杨兴茂:甘肃近百年五次大开发纪略(四),档案,2001,4。

 

欢迎第位访客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干坝塘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251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