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三线建设时代现状及发展策略的思考
摘要: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时间上持续了三个五年计划,建设地域横跨我国10多个省份,直接参与人数达到数千万人,对我国国民经济、国土安全、民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到80年代后,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三线建设才渐停止。我们不只是建设,在后三线时代,那些项目和工厂仍在那儿,或发光发热、或无声静默,等着我们去研究、去保护、去开发。
一、三线建设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我国周边面临着复杂而严重的国际形势。美国在越南南部发动战争,并不断升级规模,使战火烧到中国的南部边界。中苏关系日益恶化,争端不断,苏联在两国接壤的边境线上陈兵接近百万。此外还有印度在中印边界不断制造摩擦,台湾国民党当局也在叫嚣要“反攻大陆”。由当时形势来看,中国有面临多线作战的可能。
另一方面,我国当时的经济和工业布局过于集中。人口、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等一般集中在东部大中城市及沿海边境地区,很容易遭到突然破坏,这些地方是关系到全军、全民和直接影响卫国战争的重大问题。苏联在二战中,因为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突然被德国闪电战突袭,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工业因主要分布在沿海而损失惨重,这些因军工和重工业布局比较集中所带来的后果,都引起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因此决心投入重金建设战备后方,调整全国工业布局和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这就是以我国西南、西北腹地为建设重心,横跨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
二、三线建设的历程
所谓“三线”,是根据地形和战略地位来划分,从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分为三条线,一线指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位于中国腹地,远离海岸线和西国土边界,以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雁门关以内,昭关以北广为界,主要包括西南、西北、中南等13个省市。除三线省份外,一、二线地区在各自腹地的建设被称小三线,三线建设包括三线和小三线地区的建设,也包括一、二线地区企业、设备、人员向三线的迁建。
三线建设开始后,迅速成立了西南、西北、中南三线建设委员会,这也是三线建设的第一个高潮期,代表项目有攀枝花钢铁基地、成昆铁路、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贵州的六盘水煤炭基地等。进入“文革”时期后,建设步伐才有所放慢。第二次建设高潮是在1969年,中苏边防部队在中国珍宝岛发生了武装冲突,两国关系更加恶化,三线地区范围更向内地收缩,战备气氛更加浓厚,建设速度也加快,大部分三线企业建成于这段时间。到70年代后,中苏、中美关系逐步缓和,加上文革冲击,虽然“四五计划”中仍强调三线建设的重要性,但客观条件促使三线建设速度放慢,到1978年我国对经济建设重心做出调整,转移到改革开放上。第五个五年计划结束后,三线建设停止。
“三线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到1980年底,国家在“三线”地区建立起约2000个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三线地区的铁路占全国的比重,由 1964年的19.2%提高到 34.7%,三线地区共建成钢铁企业984个,工业总产值比 1964年增长4.5倍,三线地区工业固定原值1980年比1964 年增长了4倍。三线建设建成的一批重点项目,至今仍然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的支柱。
但是由于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许多建设项目在今天和平环境下,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因此,国务院从1983年开始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针对选址有严重问题,所在地自然灾害频发、生活条件恶劣,危及生产和职工生命安全;或者选址布局过于分散,远离原料产地和配套加工地,造成极大不便,生产科研无法继续进行下去的企业关、停、并、转、迁,向原料产地方向、产品市场、有利于发挥本身技术优势和加工协作的大中城市附近搬迁。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调改,直到“十一五”,共调改400多家,多数是搬迁,只有几十家是原地调整。
三、三线建设的特点
(一)分布
1.地理分布特点
三线建设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大部分地区及湖南、湖北、河南西部、山西西部、广东北部、广西西北部等地区。考虑到国土防御的重要性,国防科技项目尤其为建设的重点,厂址的选择 以“靠山,分散,进洞”为标准,而关键又在于分散,慢慢这一重要标准也开始变成几乎所有企业的要求。大多数企业地理位置闭塞、厂区多位于偏僻山区的镇、县级市及郊区,所处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如陕西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关中和陕南,新建的400多个三线项目、将近90%远离城市,分散在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区的48个县。
厂址的分散也是突出特点,1500人以上大厂,相隔50公里左右,300-500人工厂,相隔不少于10公里。①陕西汉中飞机工业基地,下属28个单位分散在两个地区、7个县的范围内,其中一个企业被分散在6个自然村中,装配零部件需要汽车往返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员工上下班也非常不便。
有的企业钻山太深、运输线路长,原材料、产品的进出十分不便,协作配套件亦不能按时互相提供,不仅增大了投资,也影响了生产、信息交流和科研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产品结构复杂,互相协作配套厂较多的大口径火炮行业和光学行业尤为突出。还有些科研院所,因为交通不便,信息资料闭塞,造成产品开发滞后,技术交流协作和成果推广都比较困难。时人用“洞中方数月,世上已千年”来形容这些工厂的闭塞与环境的恶劣艰苦。
2.行业分布
三线建设的项目,大致包括国防科技、冶金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铁路公路交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橡胶工业、医药工业、纺织工业、建材工业、机械制造等,以及科教文卫、科研院所等。
作为建设重点的国防科技工业,包括核、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六个行业,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国家累计投资193亿元,国防工业科技人员有20万人,初步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门类基本齐全、科研生产教育相结合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战略武器的科研、生产和试验设施,大部分都建在了三线地区、常规武器的生产能力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
对三线地区交通运输建设也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其中铁路建设投资达209亿元,建成以成昆铁路为代表的10条铁路干线,新增里程8000公里,占同期全国新增铁路里程的55%。公路新增通车里程22万公里,占全国同期公路新增里程的 55.7%②。
(二)建筑特点
三线建设企业在布局上厂区通常和生活区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封闭而独立的小社会。子弟学校、游乐场、食堂、医院、供销社、厂区俱乐部甚至配套研究所等机构都能在这里找到,只是依据各功能分区性质,基本划分成办公区、厂房区、家属区等类型。
三线地区军工企业以靠山、分散、进洞,即“山、散、洞”为建厂原则,企业规划将厂房建在山里或是紧贴山体,然后将房檐做成不规则形态,试图模仿山体来进行分散安置,建筑风格几乎都是半军事化格局,有些建筑以“落地拱”风格,建成弧形厂房,外面涂以沥青色,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同时由于军工企业较高的保密性要求,大多数的生产车间都要进洞,一些军品的总装与集成甚至也是在山洞内完成的。
由于厂址偏僻靠山,限于经济条件不足,三线建筑在建筑技术上要求较低,更注重实用性。建筑形式简洁统一,大多利用当地地形,选用当地的天然石材和红砖,石材使得建筑坚固性能较好,建筑形态上形成巨大的空间体量。著名的816工程大洞,有几十层楼高。贵州省安顺地区的菜花洞,原为“土匪洞”和当地少数民族“躲兵洞”,建设者们将前洞分成两个大厅,用来安置部分关键设备和关键工序,其余设备和工序置于洞外,另建厂房安置,由于洞中又潮又湿,又沿着洞壁、洞顶砌防潮墙,进行必要的防潮处理。建成了生产飞机发动机的盘轴车间③。
对于隐蔽性要求较高的工厂,甚至要求工厂建成后,上级部门派飞机临空侦察和拍照,要能做到骗过飞行员的眼晴,才算验收合格。
(三)现状情况
1.继续生产
根据调整改造时期的调查评估,大部分三线建设项目属于建设成功和基本成功的,仍然在我国经济建设和当地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生产规模较大和对地形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如攀钢集团仍是中国西部最大、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举世闻名的“中国钒钛之都”。全长1100余公里的成昆铁路,至今仍畅通无阻,是西南的重要运输通道。十堰的二汽集团,本来较为偏僻,配套工厂众多,后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成为城市中心,在备战时期建成的厂房,大多目前仍在使用。
2.转变功能
当工厂停产甚至搬迁后,旧厂房处于虽有主,但无人管理的状态。有些旧厂房建筑经过积极的招商引资,设计改造而再次热闹起来。如1966年从西安整体搬迁而来的重庆天兴仪表厂,能容纳8000多名职工长期生活,自调整改造工厂搬迁后,当地通过招商引资,将员工宿舍几乎不拆一砖一瓦,重新设计翻修改造成别有韵致的三线文化主题酒店,酒店内设有公社食堂、黑白照相馆、老理发店、书店、粮店和供销社等极具时代特征的配套设施,沿用当年的圆弧屋顶、窗花及遗留孔洞,甚至房内也以搪瓷洗脸盆、收音机等来还原当时风貌。让三线人重温那个时代,让不曾经历那个时代的人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些区域被当地政府改为办公场所,或被当地居民居住占用,或外包做养鸡场使用。
3.闲置、废弃
原有企业关停或搬迁以后,留下的厂房、办公楼、宿舍楼、礼堂等建筑旧址,大多数或因缺水、或因地处偏僻,处于闲置、废弃状态。有些企业留下的难以搬迁的较大笨重配套设施,或被拆卸作为废铁变卖,或经风雨生锈腐蚀后逐渐消失。
西安蝴蝶手表厂1969年由上海手表厂支援内地兴建,曾是全国三大手表生产基地和西北唯一的手表厂,有零件加工车间、组装车间,以及配套的表壳厂、表盘厂,甚至还有自己的学校、澡堂、矿泉水厂,蝴蝶手表在七八十年代颇受欢迎。1993年后逐步走向衰落并倒闭,工人被买断工龄,机器设备全部拆掉卖了废铁。如今的蝴蝶手表厂,大部分厂房犹在,却已荒废关闭,厂区空空荡荡,仅有物业留守,其中的一个车间被天津某表厂利用。
4.已被拆除
如位于四川广安华蓥市区的338厂,又名明光仪器厂,是华蓥山区的八大军工企业之一,始建于1965年,于1989年搬迁至重庆南坪,自搬迁后,对该厂旧址的破坏非常严重,原建筑基本被拆除殆尽。位于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北麓三泉镇的5037厂,又名红泉仪表厂,始建于1966年,于1997年整体搬迁至重庆巴南区后,旧厂址破坏严重,几乎全部被拆除,只留下少数几栋建筑,整体风貌和格局荡然无存。位于宣汉县的燎原无线电厂,多数厂房已被拆除,场地被破坏,仅有少数靠山的厂房得以保留。
四、三线遗产的保护
(一)遗产现状
由于历史和行业等原因,“三线建设”曾经是个神秘的字眼,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见诸报端。有些工厂依然进行军工生产,仍在保密之中。三线遗产作为新中国工业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重视程度不够。姜刚杰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三线建设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的提案》提出会办意见,国家文物局在回复中表示:将以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协调相关“三线”城市人民政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三线建设遗产保护水平。
贾樟柯导演的《二十四城记》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提名,这个电影讲述了一座从东北迁至四川的飞机军工厂420厂(成华集团)几十年变迁的故事。曾经的繁华,消失在旧厂房轰然倒塌所扬起的漫天尘土之中,而曾经的荣耀则在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之间,成为了史书中的过眼云烟。这部电影其实是不少厂矿的缩影。对于这些曾经在特殊时期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厂房,很多人想珍惜,更多的人不知道该如何珍惜。
三线人的记忆和情感也应当是三线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工厂的员工带着使命由各地奔赴而来,以数十年宝贵的青春和奋斗在此。他们表面上或许与本地居民没有太大区别,可唯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内心深处,藏着许许多多或激情或伤感的复杂记忆。“三线二代”生于厂区,长于厂区,和父辈一样,和那些神秘的数字密不可分,而他们对于何处是故乡,更多了一份复杂心情。出生和成长于三线,却因三线厂矿的隐蔽和不为外人所知,导致既和当地的融入不够,而父辈的老家,则也没有什么深刻的记忆。
(二)保护
自2005年无锡论坛起,我国开始对工业遗产的认识和保护到了一个新的层面,然而和国外同领域的理念和实践还有差距。以三线建设来说,重中之重的攀枝花有全国唯一的地下火力发电厂——503地下战备电厂,全国最大的露天钒钛磁铁矿山——兰尖铁矿,还有攀枝花建设总指挥部旧址等,这都是三线建设人员记忆载体中的精华。现在已经慢慢注意到这些珍贵的遗产及价值。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各地文物部门开始将三线建设遗产作为普查对象,及时列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和核定公布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依法落实抢救保护措施。对普查结果初步统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的三线建设遗产达156处。
重庆市三线建设的重点城市。2017年,重庆文物局展开对三线遗址的调查,是针对三线建设期间,在重庆市参与三线建设的企事业单位,因国家政策、布局调整等种种原因,关、停、并、转、迁之后遗留下来的厂房、办公楼台、职工宿舍、礼堂、中小学校以及职业校、医院等建筑物或构筑物群。调查对象包括“三普”已登录及未登录为文物的所有三线遗址。最终数量为53个三线遗址,既包括816厂、长虹机械厂、国营庆岩机械厂等旧厂址,也包括59507仓库,还包括6802医院及船导航研究所等配套研究机构。
绵阳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城市和重要战略实施战场,布局超过40个极其重要的军工企业,这些企业是绵阳现代工业发展的源头。2017年9月,初步确定的绵阳市三线建设遗址(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出炉,同时禁止拆除现有41个三线建设遗存。这份名录包括工业遗产、原三线建设期间在绵阳的相关单位等。名求有东方绝缘材料厂、国营涪江机器厂、国营长虹机器厂、国营华丰无线电器材厂(见图6)、十一设计院、国营涪江有线电厂、职工医院、国营四川峨眉无线电厂、中国科学院西南物理研究所;总字0912部队东昇机械厂、朝阳机械厂、曙光机械公司等。相信会有更多的省市地区认识并建立自己的三线遗产保护名录。
五、三线遗产的利用
(一)新型城镇化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公布,随后又出炉了第二批、第三批试点名单。
1.三线建设兴起的工业城市,继续做强
三线建设曾经推动了一批工业城市的建立和兴盛,如四川的攀枝花、绵阳、德阳,湖北的十堰,甘肃的金昌、贵州的六盘水、都匀等,如今绵阳、金昌、六盘水、都匀等又分别列选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结合国家城镇化规划指导思想和几个城镇化试点城市的经验,对于三线建设城市可以有如下经验借鉴:
继续推动军转民。对于高技术军工企业为主的“技术型”城市,继续推进军用转民用。军工企业从山沟里走出来,贴近城市,贴近市场,获得新生。如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民”的方针指导下,绵阳军工电子系统各企业加大改革开放步伐,全面实施“军转民”战略。在市委、市政府政策、资金等全方位的扶持下,使电子工业获得了新的腾飞,成为全市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绿色智能发展。对于典型的以资源而兴起的“资源型”城市如镍都金昌、煤都六盘水,特点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在供给侧改革的大势下,去产能,加快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旅游、商贸、物流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带产。
跨地区横向联合,坚持产业支撑。对于规模不大的城市,可以尝试跨地区的横向联合,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坚持规划先行,明确城市功能分区定位,统筹产业布局,建成工业园区,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构筑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如金昌的“一区三园”工业经济园区(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新材料工业园、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永昌工业园)。
2.承接三线企业搬迁的城市,取长补短
三线企业的技术实力是优势,区位是劣势。将三线企业迁建到邻近地区的城市,既能完善城市的产业结构,也能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如湖北省将三线调迁企业规划建在襄阳、宜昌、孝感等中等城市。孝感县本来是农业县,后成立孝感市,当时没有什么工业,6万人口靠发展农业带动经济发展,1985年孝感市长邓常德,抓住三线调整机遇,深入山区三线企业调研,宣传孝感的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征用土地7000-8000一亩,很有吸引力。
1987年经上级批准将南樟山区的电子4404厂引进孝感建设,工厂三年即投产。接着核工业309地质大队、兵器238 厂、航天066基地落户孝感经济开发区,发展很快。三线调迁企业带动孝感迅速发展,由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④。
(二)博物馆、矿山公园、遗址公园
博物馆收藏着历史的见证物,这些不可复制的珍贵遗产,既属于我们这一代人,同样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公平地欣赏、研究和接受教益⑤。对于三线建设的研究,80年代后才开始,现在也多为宏观方面的研究。现在不少人对于三线建设的认识是感性或是不清晰的。因此,具有免费及教育意义功能的博物馆的成立,既是开发三线遗产资源的重要方式,也是展示三线文化和三线精神的重要场所。
贵州省六盘水市于2013年8月17日建成三线建设专题博物馆,并向社会免费开放。全馆建设面积2700平方米,包括占地40.22亩,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的广场在内。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分有室内场馆和室外文化广场两个区域,文化广场包括了当年彭德怀指挥三线建设的办公遗址、三线建设指挥部、县委楼、陆家大院以及育才壁、蒸汽机车、机械设备等历史文物;馆内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历史文献、图片等,并通过微缩场景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
重庆三线建设博物馆也是在原重庆天兴仪表厂旧址上建立的,该厂90年代后期迁往成都后,昔日的工厂区、旧厂房等,经过改造成为博物馆,主体建筑由三层楼的主馆、旧馆和露天电影院组成,远看整个建筑群十分像一艘扬帆起航的大船,占地面积约25亩。
江西永修原星火有机硅厂,1968年建成,生产偏二甲肼,是国家重点国防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生产大型企业,以前是亚洲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基地,企业搬迁后正在筹建中国化工博物馆的分馆。
(三)旅游基地
将三线遗址改造为适合当地发展的旅游、文化、休闲等产业。如利用三线遗址兴建影视拍摄、国防体育、军事娱乐等基地,对周边地区脱贫将有很大的市场助推作用。重庆涪陵区白涛镇的816工程,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是中国三线建设期间两个核燃料基地之一。最大洞室约80米,相当
于20多层楼,深入乌江江底30余米,是世界第一大人工山洞,历时五年挖成,为进洞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1984年工程正式停建乃至被废弃,约有6万多人参加工程建设。816军工洞体可以抵御100万吨当量氢弹空中爆炸的冲击或8级地震破坏,2010年开放为核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互动体验中心,通过声光电效果再现洞内光景,景区出口处,31个石墩被建成了主题展示区“永远的工程兵”,主要展示当年无数工程兵参军打洞、退伍转业等不同时期的工作和生活,以此纪念816地下核工程的建设者。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解密并以旅游景区形式向外界开放的核工程旧址。
(四)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2014年在杭州云栖小镇首次被提及,后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委力推,这种在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的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
凉都记忆・三线文化创意小镇是六盘水市钟山区以“三线”历史为根源,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沿市中心水城河河道通过改建集装箱打造的创意文化小镇。小镇以“三线建设”为主题,以极具工业感的集装箱建筑为主体,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打造文化元素,将“三线建设”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发展、群众就业致富、市民休闲娱乐、商业业态培育等有机融合,打造彰显“三线”文化富有现代韵味的旅游休闲小镇,为本地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创新创意产业提供了一个档次高、管理优的展示平台,为市民、游客提供一个体闲、旅游、交流的空间。
小镇里还布局了展示六盘水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各种雕塑,包括“火车拉来的城市”、“矿工”、“马拉松”、“贵州屋脊”等等,全面讲述了六盘水这座城市的“三线建设”历史及发展历程,为人们留住了乡愁。⑥
结语
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三线建设已经结束,调整也已经35年了,但它的影响仍在持续着。建成的大部分项目仍在运行,仍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充满时代气息的老企业如何不断适应新的形势,进一步走向市场化,是个课题。三线建设的点滴在三线人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并不因为时间流逝或他们的离开而改变。搬迁后的三线旧址等待着保护、开发和利用,需要根据当地的位置和发展需要,来不断的探索新路。三线遗产不仅是历史见证,还是社会情感,更是文化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需要我们总结继承、发扬光大。后三线时代,远没有结束。
参考文献
①肖敏、孔繁敏.三线建设的决策、布局和建设:历史考察.经济科学[J],1989年第2期
②鲁礼华、郭冰.毛泽东加快三线建设战略决策评析.国史研究参考资料[J].1993年第3期.
③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207/2875174.html
④王春才,中国三线的崛起与新时期的大动作.2016年10月.
⑤http://cul.qq.com/a/20150518/016085.htm.
⑥http://www.gzlps.gov.cn/yw/jrld/201703/t20170330_1332701.html
倪同正主编,三线风云——中国三线建设文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
张鸿春主编,三线风云——中国三线建设文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 年4月.
陈东林主编,徐有威、宋毅军副主编,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11月.
何赫炬、何仁仲、向嘉贵,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5月.
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陈东林,抓住供给侧改革和军民融合机遇,推动三线遗址保护利用[A]. 2016年中国第七届工业一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
http://cul.qg.com/a/20150518/016085.htm.
htps://news.qq.com/a/20161012/006736.htm?t=147627414060#p=1
http//ghs.ndrcgov.cn/zttp/xxczhjs/ghzc/201605/t20160505800839.html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871709
【作者简介】
白文亮,生于1984 年,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参与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研究及保护。现工作单位: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刘伯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1995年3月至今任北京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委员、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