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发布时间:2023-11-30 来源: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阅读次数:

 

要:贵州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但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却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如何认识并合理对待三线设工业遗产,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本文通过对贵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价值和现状的梳理,指出了贵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存在的难点,并对再利用的方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促进贵州三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的建议与对策,对贵州合理保护与再利用工业遗产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一、引言

三线建设,是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备战为目的的大后方建设,主要围绕国防工业建设展开。由于贵州地理位置处于整个三线建设腹地,自然环境(低丘陵,喀斯特地貌)等有利于备战,同时又蕴藏丰富的能源(煤等)和矿产资源(铝、铁等),这一系列因素导致贵州成为我国三线建设最重要的省份之一。贵州的三线建设自1964年开始,到1978年基本结束,三线建设的规模之大、投入之多、时间之长、行动之快、动员之广,在贵州建设史上是罕见的。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的许多三线企业从原先“依山傍水扎大营”的偏远地区迁往人口聚集的城市,也有一些因为政策调整及经营不善等原因,处于“关、停、并、转”的局面,所有这些都使各地留下了很多工业厂房、机器设备等遗存。这些工业遗存逐渐老化,正慢慢地失去原本作用,它们的综合利用,已不仅仅是从建筑层面探讨的范畴,还关系着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更为宏观的社会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缺乏应有的重视,如何认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再利用,是一项紧迫面重要的工作。我们有必要对这段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以启迪未来,对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进行保护和利用,让它们重新焕发活力,丰富和承载真实的历史记忆,这项任务十分重要而紧迫。

二、线建设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贵州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但是旧中国的贵州工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几乎是一片空白,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仅仅依靠贵州自身力量来发展现代工业是不可能的,必须依托外部力量的推动,三线企业内迁在这方面就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三线建设奠定了贵州现代工业的格局,形成了初步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贵州的工业基础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末和国家的三线建设时期奠定的。“三线建设使贵州的煤炭、电力、机械、冶金、建材、电子、化工、食品等地方工业,以及航天、航空,电子(军工部分)、兵器、核工业等国防科技工业,得到全面的振兴和发展。”大部分新建项目填补了贵州工业的空白,使贵州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贵州的工业实力。

(二)三线建设带动了贵州本地地方企业的发展,使贵州工业布局渐趋合理

三线建设虽然主要是完成三线重点项目的建设任务,但在其带动下,贵州本土地方企业也相应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使贵州煤炭工业形成了由地勘、设计、施工、采掘、洗选、教育科研、机械制造等组成的一系列生产建设系统。贵州电力工业除重点建设几个火电、水电项目外,还改扩建了一批地方电厂,并加速了贵州水力发电的开发建设,推动了地方电力工业的全面发展,为把贵州建成我国西南重要的能源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业布局的日趋合理,有利于开发全省自然资源,为新世纪西部大开发和贵州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做了很好的铺垫,也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为贵州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精神财富

所谓“好人好马上三线”,三线建设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干部、优秀科技人才和优秀知识分子,同时被分配到贵州的青年学生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大大地增强了贵州的科学技术软实力。在改革开放以后,三线建设国防科技工业所拥有的科学技术优势逐步与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构筑了全省先进的生产力,是助力贵州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贵州经济发展的中坚。

三线建设企业所在地区普遍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而且由于远离大城市,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而当时三线建设者与三线职工,发扬不怕困难、自力更生的精神,经历了艰苦的创业过程,在三线地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由此产生的企业文化、理念和精神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三线精神不仅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目前贵州开展的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激励作用,对贵州省委、省政 “两加一推”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贵州省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价值分析

贵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由于其建设动机、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等因素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不仅具有一般工业遗产的价值,而且在很多方面具有其特质。

(一)历史价值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在四面受敌的特殊历史时期,以备战为目的推动的“军事工业化”,其历史意义与一般的工业化进程有很明显的不同,例如:三线建设的一些项目,如六盘水煤矿基地和成昆铁路的建设,在当时被提高到了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当时国家领导人对三线建设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其他工业项目的建设,这在全世界的工业化进程中是罕见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是我国最特殊的历史时期的重要见证。三线建设距今已有50年左右的历史,其时间跨度比较大,这个时期的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二)社会价值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是一代国人生产生活奋斗的记载物,是包括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等一大批当时参加三线建设或作为三线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精英和三线子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基础。作为当时三线建设者或三线企、事业单位职工而言,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是他们人生中最有朝气、最具有创造力、最奋发有为的年龄阶段的记录者和见证者,他们对于自己的这一段工作经历与付出有很强的历史自豪感。作为三线子弟而言,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留下了他们童年的回忆,是他们童年时代的记录,当三线单位外迁,或他们的父母带着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回到原籍的时候,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成了散布于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三线子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根基。

三线建设企业所在地区普遍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而且由于远离大城市,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而当时三线建设者与三线职工,发扬不怕困难、自力更生的精神,经历了艰苦的创业过程,在三线地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由此产生的企业文化、理念和精神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就是蕴含着这种精神的最佳的实物印证。

(三)科技价值

贵州的三线建设是以备战为目的的、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的工业建设,与普通的工业项目建设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工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比其他工业高,其厂房、设备、生产工艺等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同时,三线建设的特殊性造成了其建构筑物、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独到性。这是因为贵州的三线建设的绝大多数项目位于远离城市的山地和高原,自然地形条件非常复杂,为了适应不同于平原(即常规的工业项目所在地区)的特殊地形,其厂房、配套建筑等建构筑物从建筑单体到整个厂区的规划与布置,都印上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三线建设强调“靠山、分散、隐蔽”,在一定时期如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甚至还强调“进洞”,因此,贵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特殊构造或特殊建筑物是普遍存在的,最典型的是洞中厂房、洞中仓库以及洞中医院等。

(四)美学价值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具有独特的建筑体量、建筑形式和专有设施,使其具有极其特殊的视觉感和机械美感,形成了其独有的美学价值。此外,三线建设的工业遗产,由于强调“靠山、分散、隐蔽”,与周边环境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工业景观。在贵州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必然带有多姿多彩喀斯特景观的地缘特征,打上贵州山水风光的印记。贵州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贵州旅游景观的一个缩影,因此贵州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与喀斯特地形地貌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景观。

(五)经济价值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遗产而言,由于三线建设历史尚短。且工业建筑物寿命较长,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往往还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主体结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在给排水、电力电讯、交通运输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再利用时只要稍加改进即可满足要求,同时,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构筑物很多具有坚固、耐久的主体结构,便于进行安全可靠的改造。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可以明显地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成本、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些生产厂房、仓库等大空间建筑在改造时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多功能的使用提供了可能。除此之外,对洞穴、烟囱、铁轨等构筑物的再利用,往往会产生独特的效果和艺术表现力。

四、贵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

三线建设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按照“靠山、隐蔽、分散”的方针予以布点,使得建设项目基本分散于山区,为以后的发展留下了很多问题。改革开放后,国际国内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三线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了企业布局、产品结构等方面的调螫。同时,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随着贵州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三线建设企业面临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异地搬迁。三线建设企业众多工业文化遗产面临着重要抉择,一些极具价值的工业遗存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保护和合理综合开发利用问题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随着文物保护视野的不断扩大,对工业遗产的认知与保护力度逐渐加大,但是,这些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在我省遗产名录中的比例还很小

贵州对近代工业遗迹的关注很早就已经开始,最早是以“工业考古”的形式出现的,1986年10月,清溪铁厂遗址被镇远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贵州第一次将工业遗产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天门河水电站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为首个省级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万山贡矿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8年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中,始建于1966年的红林机械厂旧址被列入其中,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开始跻身文物名录。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三线建设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开始受到关注,贵阳矿山机器厂、汽车制造厂、新添光学仪器厂,贵定3535厂、3610厂、3326厂,龙里3537厂旧址等典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均被普查登录,从发展态势看,我省对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但是这仅仅是一次基础性的调查,接下来还需要深度发掘文物资源,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在各种遗产名录中的比例还很小,目前还没有全国和省级文保单位,这与我省丰富的三线工业遗产地位极不相称,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应加大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重视程度。

(二)三线企业搬迁比例很大,对旧址的再利用程度不高,再利用水平普遍很低

根据课题组的实地调研,三线建设企业很多已经基本完成迁离,大部分处于完全或基本废弃的状态,少部分处于被各种形式的再利用的状态。而目前的再利用的方式与水平普遍很低,以租用给其他企业做生产性厂房为主,企业的生产流程、对原有建筑的侵蚀比较严重;其次,蕴含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之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部分的再利用只凸显了遗址物质形态方面的价值,只有极个别的案例(例如安顺天马飞机制造厂旧址的再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重视。

(三)由于自身特质和周边环境的差异,各遗址的现状相差极大

1.由于重视程度、搬离时间及所在区位不同,遗址完整程度相差很大,既有格局完整、风貌较好的,也有破败不堪的,甚而有一些遗址因为各种原因已不复存在。

2.建筑材料、建筑手法有很大差异。自身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度、选址条件等方面有差异。

3.独立体系的色彩非常明显。由于三线建设的指导思想,导致三线企业的布局刻意远离既有城市,使得三线单位多布局在郊野地带,生活配套设施基本齐全,“自成”小社会,随着三线企业的迁移,其生活配套区内还驻留着很多的企业老职工,他们大多生活困难,成为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高发区,遗产的再利用需考虑他们的意愿与利益。

五、贵州省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存在困难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登录及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使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有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由于意识、理念、人才及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我省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由于必须面对市场竞争的生存压力,面对就业困难及下岗工人生活压力,企业资产不得不与短期经济利益挂钩,加上土地财政、城市经营等客观现实,社会对工业遗产的保护难以形成集体共识,致使贵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仍困难重重。

(一)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普查和登录仍需相关部门的支持,仍需得到生产企业的理解和参与

在各级文物部门的努力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我省的工业遗产进行了一次大的摸底,但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生产企业的理解、参与,有的甚至担心成为工业遗产后会影响发展,所以文物普查也只能关注到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冰山一角,大量的工业遗产仍没有进入文物保护的范畴。如贵阳钢铁厂、贵州铝厂、水城钢铁厂等都未能进入普查名单。

(二)三线建设工业遗产面临继续生产带来的改造压力,使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逐步丧失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的许多三线建设工业遗产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工业遗产仍然继续承担着生产的任务,而且有的老厂企业生存发展和职工生活的压力非常大,不得不把闲置的厂房采取租用的方式获得一定的经费来源,投入再生产的工业建筑,由于生产工艺的更新,其建筑必然面临着被改造的命运,如新添光学仪器厂和许多在生产的三线工业遗产都面临着这个问题。

缺乏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单一追求经济利益,使大量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被“拆旧建新”,工业遗产消失殆尽,这是对工业遗产最大的破坏

各级城市都在拼命追求“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忽视城市的有机更新,忽视工业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丰富城市内涵、提供多样城市空间的作用。城市工业用地区位条件好、面积大、容积率低、易于拆迁,且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往往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首先猎取对象,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在房地产开发和美其名曰的城市经营中被夷平,以贵阳为例,2013年11月26日,贵钢电炉炼钢厂正式停产,结束了在老城区油榨街生产钢材的历史,据媒体介绍,“贵钢搬迁后,原厂区将用5到8年时间建成集商贸、旅游、文化、地产为一体的贵阳城市新地标和新经济增长点”。希望机器隆隆、浓烟滚滚的贵钢远去时,给贵阳人留下一些记忆,不要为了建所谓的新地标而抹掉了老地标。

(四)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还面临着如何展示利用、提升内涵和吸引游人的问题

如果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不能和有效利用结合起来,不能和商业活动和遗产旅游结合起来,保护也将是空中楼阁。如用工业用地整治的中山岐江城市公园,将生产与博物馆展示相结合的青岛啤酒早期工业建筑,将艺术与文化创意与工业遗产结合的北京798艺术区等目前也只能在有条件的城市进行推广,而大量的工业遗产,尤其是贵州山区的工业遗产,并不具备这样的资金和人才集聚条件。多彩贵州城1958、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等虽然是比较不错的方式,但也还在摸索当中。目前,工业遗产保护及开发的高投入,尚不足以引起各方的重视,必须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才能实现有效的保护。

(五)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的法规缺乏也是影响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与工业遗产保护有关的专项法规,用《文物保护法》来保护和管理绝大多数的工业遗产都是不现实的,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作为文物进行登录也不是最科学合理的方式,而且会不利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本身的特点要求保护和利用必须分级保护、区别对待,除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外,其他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应更灵活、更客观。另外,相关工业遗产保护税收优惠政策等也没有建立起来,不利于社会和企业参与保护。

(六)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缺乏公众参与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公众参与的现状并不十分理想。首先,大部分工业用地规划过程不够透明,公众没有机会接触并广泛参与到规划设计工作之中;其次,即便有公众参与,大都还停留在“创新”的层面,最终参与决策的人很少;再则,由于多数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够,对旧城改造、工业遗产保护等工作认识也不到位,导致他们的参与和决策并没有过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一些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进展不利、效果不好。

六、贵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策略与模式

(一)贵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基本策略

1.分级评价保护

同其他类型文化遗产保护一样,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也需要科学、量化的评价标准和保护体系,才能保证综合再利用的可操作性。对于有重要价值的工业遗存,应作为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整体保留原貌;对于有一定价值但再利用价值突出的工业遗存,应结合实际发展,使其价值最大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具体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规划项目中,通过对厂区工业遗存的大量细致调研工作,制定保护等级划分的量化标准,提取有代表性的保护要素,并按照不同等级确定保护与再利用策略,方案设计才更有说服力。建议从全省层面制定宏观全面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对全省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进行基础资料汇编,讨论分级评判标准,为全省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再利用提出指导性建议。

2.适应性再利用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跟文物的保护不同,最主要的就是要分类适应性再利用,在尽可能保留、保护其工业特征和历史信息的前提下,一定要注入新的元素、开发新的功能。对贵州省来说,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的目的就是再利用,如何寻求适应性再利用的切入点,寻求新与旧的平衡点,是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的重要课题。再利用应充分分析城市、区域及厂区等各个层面的环境背景条件,推出合理的再利用模式,同时加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构想,不仅做到使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留下来,又能实现工业遗产的整体复苏,这样才能做到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整体利用、综合利用,才能实现各方面价值的最大化。

3.多种再利用模式探索

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已进行了多种探索,例如遍及欧盟各国的工业遗产旅游;打造以文化创意、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型产业空间;开展以功能置换、空间利用、设施利用、景观利用为主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等。贵州也已进行相关案例探索,但是,各种方式都应尊重工业遗产的原有格局和结构,并尽可能与初始或主要用途兼容,而且,只有探索更为多样的利用模式,才能保证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更有活力。

(二)贵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模式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除了是一个时代、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集体记忆外,通过其保护和合理利用,还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岗位,不仅对丰富城市的历史文脉、文化形象、城市品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带动遗产经济、旅游经济的重要抓手。

1.保留记忆,尽可能保留标志性建筑和构筑物,建工业博物馆或城市开放空间。此种方式对非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比较适用。它主要采取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进行全息式的调查、记录,对工厂历史和产品进行深入研究,将一些典型设备进行收集,适当保留一些标志性工业建筑和构筑物,再采取传统工厂博物馆的形式保存工业遗产的历史记忆,比如工厂历史、厂房建筑、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工厂故事等,有的还结合工厂产品开发一些具有特色的纪念品,如青岛啤酒厂工业博物馆,让您在了解整个啤酒生产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青岛啤酒的认识,这是一种高明的体验式广告。在贵阳市区的贵航集团、贵阳钢铁厂、贵州铝厂等,具有很好的区位条件,完全可以采取建立工厂博物馆和适度保留工业建筑、构筑物的方式来保留历史记忆。

2.保存记忆,尽可能多地保留下工业遗产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完整展现工厂辉煌时期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生活状况,建立工业露天博物馆和工业遗产体验旅游园区。

此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已经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由于三线工业遗产一般规模较大,完全按照文保的方式并不一定合理,对于重要的代表性建筑,可以按照文保的原则予以保护。对于其他的工业遗产,则可采取结合利用和旅游需要而进行适当改造。我省的云马飞机制造厂、开阳761 矿等,都拥有较高的资源禀赋,完全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保护。

3.丰富记忆,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文化创意园区、城市主题公园,甚至是住宅、商业开发区结合起来,让工业遗产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此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区位条件较好的坡市工业遗产。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北京的798工厂等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经验,贵阳钢铁厂、贵州汽车制造厂、贵州铝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并非只有拆旧建新一种方式,完全可以结合贵州文化创意和城市主题公园的模式进行很好的合理利用,多彩贵州城1958文化创意园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

1958文化创意园,是由原贵州制药厂改建而成,主要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目前已吸引多个文化创意类项目入驻,随着贵州省旅游集散中心——“多彩贵州城”的整体建成,必将成为贵州省的文创中心、对有的实在难以保留的,在住宅、商业开发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保留标志性建筑物,作为住宅、商业区的公共建筑和城市景观,一些工厂设备也可以装点为城市雕塑和城市景观,比如老厂房的烟囱,完全对其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与再创造,改造成本地的标志性景观或地标。

4.留下记忆,将三线遗址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多形式利用。

并非所有的工业厂房均需要保护,合理地利用,变废为宝,盘活闲置资产是大部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路径,三线建设遗址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比较完备的配套,厂区、生活区都有比较完整的布局,可以与现在的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相结合,建议当地在布局移民新村和新农村建设中综合考虑利用三线建设生活区,这样不仅可以大量节省建设费用,也能最大限度保护耕地,形成生活设施较为完备的村庄,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也可以盘活闲置资产,搭建招商平台,充分发挥三线企业闲置资产具有无需重复投资,无需报批用地的先天优势,绥阳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贵州省绥阳县周边,有3531、3533、3535厂等三线企业遗址,绥阳闲置下来的厂房有20多万平方米,通过采取招商、租赁等措施,使积压资产发挥效益,现如今利用率达到70%至80%。“将三线企业的区域纳入绥阳省级开发区的同步规划和建设中,加快打造机械、食品、建材等一批产业集群。如3531厂利用闲置车间,引进了绥阳县全成电子有限公司、宝雅装饰材料公司、遵义重越金属制品有限责任公司;3532厂引进了重庆一家塑料泡沫厂以及另外一家复合肥厂。近年来,绥阳县盘活三线企业改制外迁后留下的闲置资产,引进打造了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激发了绥阳经济社会提速发展新活力。”

七、促进贵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贵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现状充分说明,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面临着严峻挑战,发掘和抢救处于严重濒危状态的工业遗产更是迫在眉睫。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保护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重要意义

各级政府与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开展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保留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物质形态,弘扬三线建设的文化精神,这样不仅能为子孙留下引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与跨越的历史见证,也能为促进目前经济转型与发展服务,更能成为提升城市品位、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1993年4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对三线建设做了这样的题词:“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三线建设精神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作用,还将激励后人。三线建设为我们留下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工业遗产,“三线精神”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保护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就是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全面普查,积极开展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登记和申报工作

通过普查掌握家底是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提,应对历史建筑物(构筑物)、机器设备等工业遗存,对文件、照片、图书、日记等纸质资料进行全面普查,分类予以保护。要及时将一些有重要价值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提请各级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基础上,增加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在申报项目上的比例,力争有更多的工业遗产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应该逐步建立起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清单,及时将其公布为国家、省、市、县各级文保单位,由此形成文保层面的遗产保护体系。

建议文物、旅游、国防工办等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尽快着手收集、挖掘这一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时代意义和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三线建设的人、事、物、精神,全面整理三线建设口述史,为历史提供细节和线索。

(三)加快立法,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进行法律保障

现行法规针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还远远不够,应尽快开展相关法规、规章的制定,最为迫切的是制定《贵州省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及认定办法》,使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存得到法律的保障。同时,应充分考虑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自身特点,既不能限制、妨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又要使其重要遗产得到应有的保护。

(四)合理规划,认真做好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规划制定工作

制定贵州省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规划,要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强化规划保护和整体保护。要结合实际,在制定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规划时制定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时建立专家质询、公众参与和听证程序,完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管理体系。

(五)拓宽思路,注重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结合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应该和经济社会建设、产业更新、再就业等结合起来,在保护其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再利用,对于目前仍在经营的企业,应结合产业升级换代、结构调整和企业的发展予以保护;对于已经或将要搬迁改造的工业遗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予以改造和再利用,使工业建筑获得经济可行的保护。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善待原住居民、留住原住居民,在保护好老厂房职工“活”的生活形态的同时,应改善其生活条件,实现人与建筑和谐相处的整体保护目标。

(六)多管齐下,加大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

提升公众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了解,形成全民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认同,是遗产得到切实保护的根本保证。2014年5月,就是三线建设50周年,期待有更多的“三线”纪念活动,把“三线精神”永远传承下去。要利用多种形式,立体化、多角度地开展保护工业遗产的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展览、讲座、媒体宣传、整理出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书籍、拍摄三线建设纪录片与拍摄以三线建设为主线的电视剧或电影等,展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价值。开展“三线建设与贵州”学术研讨会,启发更多的学术团体关注三线建设的研究,为三线建设遗产保护与利用打好学术根基。要重视对企业和企业职工的宣传教育,使之成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的主体和重要力量。通过提高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识,使工业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意识深入人心,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保护工业遗产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保护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良好氛围,推动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对于贵州而言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课题,当前全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迅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共同承担起这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历史足迹和辉煌、浓缩着一段贵州工业发展的历史和文明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的历史责任,研究探索出贵州特色工业遗产利用之路。

 

参考文献

①许峰、田花:《三线建设对贵州工业发展的贡献及其启示》,《理论与当代》,2011年第12期。

②杨宗贵:《“三线”建设迁移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影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3年第3期。

③杨宗贵:《“三线”建设迁移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影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3年第3期。

④ 袁天志 魏巍:《兑现“还贵阳一片蓝天”承诺贵钢老厂区电炉炼钢厂停产搬迁》,《贵州日报》,2013年11月27日第一版。

⑤ 绥阳县政府办:《绥阳盘活三线企业助推新型工业化》,遵义市政府站::http://www.zunyi.gov.cn. 县区市动态,2013年10月22日。

⑥王春才主编:《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四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⑦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北京规划建设),2007年第2期。

 

作者简介

李代峰,男,河北邢台人,1980年出生,2007年毕业于华侨大学旅游学院,2008年就职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现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助理、副研究员。

 

 

欢迎第位访客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干坝塘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251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