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线建设项目的布局路径

发布时间:2023-11-28 来源: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阅读次数:

 

四川三线建设项目布局路径,经历了“靠山、分散、隐蔽”定点,到部分企业向中心城市调迁,约30年时间。考察四川三线建设布局路径,可以使我们更加充分认识三线建设在四川不仅是铸盾行动,也使四川的城市格局得以改变,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一、起步阶段的布局

(一)四川的地缘优势

在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过程中,毛泽东非常重视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从未从陆路入侵过四川的史实。毛泽东特别强调要重视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历史:“蒋介石的经验也要学,蒋介石没有搬家,只搬了少数的兵工厂。总之,一线要搬家。三线、二线要加强。”毛泽东还提出要研究四川的地缘特点:“四川有7000万人口、40万平方公里幅员,为什么刘备能在这里立国?蒋介石退也退到重庆,为什么?总有个道理嘛!”四川介于东经97°21'—108°33'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与7个省(区、市)接壤,幅员面积56.65万平方公里。四川地处西部,但又能与多个省区在经济上形成良性互动,是中国经济的腹心地带。

四川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多样的地理特征,便于隐蔽部署各种类型的工业企业。

四川河流众多,以长江水系为主。长江上游金沙江为四川和西藏、云南的边界,较大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大渡河、沱江、嘉陵江。丰富的水能资源支撑强大工业。

四川盆地是川渝的主体区域。盆地的面积26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行政面积的33%。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湿润温和的气候,丰富的物产,养育了近一亿人口,能为大规模建设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因成都市位于平原中央故称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能为四川三线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四川省矿产资源丰富且种类比较齐全,钒、钛具有世界意义,钛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2%,钒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丰富的矿产资源具有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条件。

成渝铁路、宝成铁路、川黔铁路建成,川藏公路、宜西(宜宾——西昌)公路建成,川江进行了大规模整治,蜀道难的状态得到了改变。经过多年建设,重庆经济地位继续加强。在盆地西部成都、德阳、绵阳一线,开始形成一个以加工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在川南形成以自贡、泸州为中心的盐化工业和天然气化工基地。交通的改善,经济实力的增强也为四川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是一位善于从广阔的空间来思考问题的战略家。战争时代的五次反围剿、长征、千里跃进大别山,都是毛泽东通过大范围转移军事力量,从而取得胜利的典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当美国的战争威胁日甚一日之际,毛泽东更是从高强度、大范围转移经济力量来增强中国的国防力量思考问题。四川特殊的地理、气候、资源环境,加之已经取得的建设成就,完全具备了大规模承接建设项目的条件。四川自然成为毛泽东布局三线建设的重点。

(二)布局的宏观要求

四川三线建设起步阶段,布局的重点是“两基一线”即: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成昆铁路。除“两基一线”布局外,还在全省的11个地区、3个自治州、70个县布点。四川三线建设起步阶段的布局,充分考虑境内各地的承载能力及交通状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建国后,成都市区已经集中摆放了许多大型工厂,水、电供应已经很紧张。因此,成都市基本不再摆新的工厂。宝成铁路沿线的德阳、绵阳、江油地区的厂矿企业也相对密集,已经无力承担新的大型企业的修建。川西平原,是商品粮的基地,而且地势开阔,不再摆放重要项目。

嘉陵江到渠江两岸的华蓥山和乌江沿岸,这两个地区山脉纵横,地势很隐蔽,并且有一些很好的天然溶洞。可以利用几条江的水运和公路干线及建成后的铁路运输。沿江布局可以更有效防止敌机轰炸。军事工业主要放在这两个地区。

成渝铁路沿线水、电、交通都比较方便,又是浅丘地区,这些地区工厂比较少。这些地区主要摆放轻工纺织和机械等工业。

成昆铁路沿线基本上还没有工业,水、电、交通都比较方便,地形隐蔽,摆放重工业和大型机械加工业项目。

泸州到宜宾地区为长江流域,运输、供电、用水、排污均较方便,又有天然气资源,距芙蓉煤炭矿区较近,摆放用水和排污大的化工厂和机械加工工业。

广旺铁路沿线地形隐蔽,布置国防工业和国防仓库。

合川、遂宁、南充等地区有涪江、嘉陵江可资利用,农村产品较为丰富,工业很少,摆放棉、绸纺织等轻工业和运输量小的机械加工工业。

二、“靠山、分散、隐蔽”选址

“靠山、分散、隐蔽”就成为了企业选址的基本原则。依据这一原则,许多企业选址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第七机械工业部生产远程运载火箭的062工程,原定点甘肃陇南天水。1965年8月062工程指挥部在天水成立。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6.7级地震。中央决定062基地另选地址。3月15日,邓小平在天水火车站公务列车上召集李富春、薄一波、谷牧、余秋里、赵尔陆等领导开会。初步确定062工程搬出天水到四川省达县地区。经过选址工作队的反复踏勘,建议中央将地处大巴山腹地的万源白沙镇作为062工程基地。

1969年底到1970年8月,中央军委和国防科工委选场工作组,在经过对9省81县(市)的勘察筛选后,确定在西昌北面50公里的沙坝建设卫星发射场。这里具有作为卫星发射场的天然优势:海拔高、纬度低、地形隐蔽、地质结构坚实,周围水源丰富稳定,成昆铁路和青山机场的建设能为发射场提供理想的交通条件。

第三机械工业部所属5家以生产航空仪器仪表为主的工厂,1965年定点雅安城区飞机坝后,很快破土动工。1966年3月,国家计委和西南三线建委经空中考察后认为,几个分厂目标太明显,要求另选新址。经过重新考察。最终确定几家工厂分散建在雅安西北3公里的李家沟、雅安城南5公里的周家沟和雅安城东北5公里的封家沟。

三线企业非军事工业项目,同样被要求按“靠山、分散、隐蔽”选址。东方锅炉厂属大型民用企业,原定点绵竹马尾镇,一机部领导认为不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后选江油禅林寺,由于江油地区周围工厂密布,各种供应将会十分紧张。最终决定东方锅炉厂迁建至川南自贡大安区凤凰乡的马鞍山脚下。

国防军工企业不仅按照“靠山、分散、隐蔽”原则选址而且有的项目要求“进洞”。1966年,中央决定在西南地区建一个核工厂,作为甘肃404工厂(生产 “重水”企业)的后备核企业,要求靠山进洞。经国防科工委、核工业部等部门多次考察、论证后,决定定点在涪陵地区白涛镇的深山里。洞体紧靠乌江,背靠武陵山,代号为“816工程”。即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816工程整个建筑洞体呈抽屉形,为修建该工程,整座大山被挖空,洞厅共9层高达79.6米,总长24公里,山体周围共有大小19个洞口,里面共有大小洞室18个。

三、部分企业的调迁

(一)调迁政策的出台

部分三线企业位于深山峡谷之中,受到洪水地质灾害的极大影响。有的车间在山洞里,潮湿,通风条件差,机器锈蚀严重。三线企业普遍存在人心不稳的问题。位于夹江的中国核动力研究院,1983年抽调160人的设计队伍赴上海,参加金山化工总厂联合设计热核电站,工程下马后,全队都不想返回四川。这一消息极大震撼了三线企业。

1984年1月,国务院三线调整办公室在北京召开第一次成员会议。在这次会议之前的1983年,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两次入川,现场解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调迁问题。张爱萍在会上指出:“国防科技、国防工业是尖端的科学技术,尖端的工业,但在三线建设中,有些单位布局分散,就是所谓的‘羊拉屎’,不能适应科研生产的要求。”这次会议决定把布局调整放在首位,对企业分别采取“关、停、并、转、迁”的办法进行调整。

三线企业的调迁与国家改革开放大环境同步时行,因此调迁政策既有计划经济的手段,也有一些市场经济的方式方法。部分三线企业的迁建,所需资金大部分是自筹。比例大致为国家拨款和银行贷款 40%,自筹资金60%。调迁企事业单位原有不动产处理涉及到国有资产的转移,四川省按照国家的基本政策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迁建、迁并企事业原址的不动产(不包括土地),企事业有权转让,是自筹调整所需资金的重要渠道。

把一部分三线企业从深山沟里搬出来,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和争论。也有个别三线调迁企业所在地区,因为企业要调迁到其他城市,也很有意见;有的地方还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向大会提议案,不同意所在地区的企业迁出去。针对“搬家风”的议论。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也向社会各界反复解释:一个调迁项目的确定,大体要经过组织调研,部、省共同研究、论证,由国务院三线办制定统一的调迁规划,经国家计委审批。

(二)企业整体迁新址

国务院三线办将调整原则是“ 关、停、并、转、迁”。后又将五个字的调整原则具体化为“该关停的就不要搬迁;能迁并的就不要迁建;能就近搬迁的就不要远距离搬迁;”就是这个“迁”字,牵动了几十万调整企业职工和家属的心,调动了调整企业二次创业的积极性,广大三线职工把调迁视为“精神支柱”,迸发出了惊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调整促生产,以生产保调整”,创造了“二次创业”的光荣历史。 5057厂(又名国营晋江机械厂)是生产100毫米高炮铸件的军工厂家,该厂历时多年的艰辛搬迁史,是三线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整体搬迁的缩影。

5057厂位于江津县夏坝镇。厂址距重庆市70公里,距江津县71公里。5057厂没有进入“七五”搬迁的“笼子”,但全厂从上到下一致认为,要解决企业的困境还是要实现整体搬迁。1986年,企业提出的报告,得到了四川兵工局、重庆市政府的支持。

困扰工厂搬迁的最大难点是资金。在一次兵器工业部的会议上,国务院领导意向性提出,对可以不搬迁的企业,按人平3万元进行就地改造。5057厂有3000多职工,按此标准实行就地改造,可以获得一个亿的资金。厂职代会表决通过,可以按此资金标准,进行就地改造。接到5057厂提出可以不搬迁的报告后,上级各个主管部门对该厂进行了严厉批评。5057厂才清醒的意识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厂领导层下决心不要牌子(工厂番号)、不要帽子(厂长、书记的头衔)、不要位子(干部的身份)也要把工厂搬出去。5057厂通过自身努力和兵器工业部的协调,争取到了通过国外政府的低息贷款解决资金问题。 2003年9月,工厂高8米的制氧机分馏塔从老厂区安全搬迁出来,高高矗立在新厂区,成为5057厂历时16年曲折搬迁之路的里程碑。

(三)企业分析迁新址

有的企业即使在大山深处,由于特殊的原因,只能部分搬迁。位于川东北万源县大巴山崇山峻岭中的062基地,是我国重要的航天产品的生产基地。062基地就是部分调迁的缩影。062基地的7102厂,地理位置封闭,地质及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匮乏,严重阻碍着工厂的发展。1982年至1992 年,国家分配到该厂的大中专毕业312人流失276人。1993 年后,几乎没有大学生愿意到山沟工作。1990年,7102厂请求调迁,国防科工委不赞同7102厂整体调迁。1993 年062 基地机关搬迁

成都龙泉驿。1996年9月,国务院决定将7102厂列入国家“九五”调迁计划,工厂开始大规模新址建设和搬迁。2003年7月,7102厂主体调迁到成都龙泉驿。

第一事业部在原址的基础上组建产生,近800名职工留在了大山沟里。2004年12月,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省长张忠伟到第一事业部参观指导。反映第一事业部职工工作、生活、情感的文章《中国航天最后的村庄》分别刊登在《中国航天报》和《四川航天报》上,引起强烈反响。八百壮士扎根深山,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中国航天传为美谈。

(四)调迁提升城市形象

调迁不仅是调动广大三线企业员工的重要举措,企业以新面貌出现,提升了迁入城市形象。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九院”)院部整体迁入绵阳市,是从中央到地方反复论证,科学决策,在国务院领导亲自主持下实现的。1983年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两次亲临四川策划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调迁绵阳,开四川三线军工企事业单位调迁的先河,也促进了绵阳城市品牌的提升。

第一次到绵阳考察,促成九院调迁决策形成。1983年6 月,张爱萍来到九院调查研究,随后,给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提交报告:“经与九院领导及四川省委领导同志商量,均认为必须调整九院基地布局,原则是凡因分散而不利于尖端武器研制生产者,一律集中到绵阳市郊,与正在那里建设的九所、计算中心(含亿次机)靠拢,其经费约3.5个亿,第一年,只需几千万即可,建议国家予以批准,以便九院作具体规划”。8月中旬,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及核工业部上报了《关于九院设计布局调整的请示》。同年9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个请示报告。由于九院调迁报告是1983 年9月正式批准的,所以这个工程也叫“839”工程。

第二次到绵阳踏勘九院新址,提出建设科学城。 10 月,张爱萍在四川省委和成都军区负责人的陪同下,再次亲临现场踏勘选址,最终选定绵阳市涪江东岸的松林坡为九院主建筑群的所在地。张爱萍高屋建瓴地指出:这个地方有几大好处:一是离计算机中心近,对科研工作很有利。二是依山傍水,隔江与绵 阳市区相望,不会影响市里现有主建筑布局,而九院 人员的生活上可以依托绵阳。三、选址土石工程量 不是很大,不占用农田。四是北面还有充分的发展 余地,以后的发展储备了土地资源。1985年6月,“839”工程开工典礼,张爱萍发来贺电,其中提到“科学城”一词,绵阳市又名“科学城”。

国务院三线办公室决定将7个军工企业摆在成都龙泉驿,以此带动龙泉驿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的发展。四川省部分同志提出将7个军工企业调迁到温江的意见。鲁大东明确提出“温江是成都平原的宝地,有优质粮田,占了太可惜。建议成都工业建设应向东南发展,那里的土地相对贫瘠。这样做既有利于保护成都平原的优质耕地,又可发展成都工业。”几大军工企业定点龙泉驿丘陵地带,在最大限度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成都市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调迁促产业集聚

部分三线企业的搬迁是整个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的搬迁不仅解决是企业的脱险、脱困,而且跟迁入地的生产力布局有机关联,与企业的产业升级有机关联。从中央领导到三线建设调迁领导机关都把调迁与企业升级有机结合,各调迁企业也创造性开展工作。以调迁为契机实现产业的集聚效应,成为迁建的一大内容。

许多企业搬迁到重庆、成都、绵阳等大中城市后,靠城不进城,既无明显增加城市负担,又大大改善了交通、信息、市场条件。尽可能依托了城市的社会功能,尽量合并共建。

1985年7月,电子工业部在青川的879厂、在广元的779厂和在仁寿的4403厂迁成都。这3个电子元件厂是调迁先行一步的试点单位。三厂迁成都建设,成都市提出过温江、新都及神仙树等地供选择。经比较,新都交通方便,信息灵通,又与成都东郊“电子城”毗邻,是电子工业布点的理想地带。三个厂家选址在新都县天元乡建设。建设中一改过去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庭院式的设计模式。本着总体通盘考虑,内部布局有分有合,彼此互相协调,开创出一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厂的新模式。

四、三线建设重塑四川城市经济结构

(一)成都经济区城市群

成都经济区是指位于四川盆地底部及龙门山--邛崃山向成都平原过渡地带。三线建设在这一区域布局了航空、电子、机械、核工业、冶金等产业,形成了四川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区域。

1.综合中心城成都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成都市为四川省省会城市。1964年至1970年,向成都市迁入企业有15个。成都成为全国四大电子原器件生产基地之一和歼击机、雷达生产基地之一。从1984年开始,一大批分布在四川各地难以为继的三线企业相继转迁入成都远郊县,作为三线调迁的净迁入地,成都接受搬迁的大中型企业达40多项。作为三线建设指挥中心的成都市随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加强,对城市发展空间布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成都已基本实现中心城区与各区(市)县快速公交连接和放射加环状,带状、串珠式城市格局。成都成为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交通、通信枢纽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科技文化中心。

2.科技城绵阳

绵阳西部边缘地处龙门山脉,向南渐次降低,集山地、丘陵、平坝为一体,市区座落在涪江与安昌河汇合处。1985 年,撤销绵阳地区,绵阳市升为地级市。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以及通畅的交通,绵阳被规划为四川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1964年8月至1966年底,累计在绵阳地区实施的三线建设项目40个。长虹、九院等一批高科技企业是三线建设成功的典范。结合工业发展和科研技术优势,绵阳于1986年4月提出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同经济结合,实施“科技兴绵”的战略。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确定依托绵阳科技优势,定位绵阳为科学技术城。

3.重型机械城德阳

德阳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龙门山脉中段,中部为成都平原东北部,东南部为盆中丘陵。德阳市河流分属沱江和涪江水系。1983年8月,德阳从绵阳地区划出,设地级市。

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形成后,第二重型机械厂和东方电机厂的续建提上了议事日程。德阳境内还陆续迁建和新建了东方汽轮机厂、东方电工机械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德阳机械工业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宏大,设备先进,综合生产能力强。1984年,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第二重型机械厂与省内的东方锅炉厂、东风电机厂、四川仪表总厂联合组建了东方电站成套设备公司,成为国内三大设备制造基地之一。

4.能源核材料城乐山

乐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坝三种类型,以山地为主。得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之利,是四川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集散中心。1985年,撤销乐山地区设地级市。成昆铁路自北向西经等7个县(区),运营里程214公里,成为乐山的交通大动脉。1964年,依托成昆铁路沿线,布局了大型国防军工、原材料和机械电子等大中型项目20多个。三线工业沿铁路线展开,过去南北水路运输的优势明显减弱,长期形成的商业贸易中心的功能逐步被工业生产基地所代替。特别是在核裂变、受控热核聚变、综合地质和铁道科学等科技成果在国内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

5.机械工业城雅安

雅安地处四川盆地西缘与青藏高原过渡带的邛崃山脉和大雪山脉之中,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衣江中游。雅安扼川藏、川滇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83年9月,撤县建县级市。2000年设地级市。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形成后,从1965后开始到1970年,先后有6个兵器、飞机制造企业二迁入雅安。三线建设极大增强了雅安的工业实力。雅安的机械工业发展很快,1985年机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8%,占全区机械工业总产值的75%。市内有交通机械、矿山机械、通用机械、农用机械制造。

(二)攀西经济区城市群

攀西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在这块仅占共和国国土面积0.7%的区域内,蕴藏着占全国13%的铁、69%的钒和93%的钛。这里水能资源丰富,占全国可开发量的第一位。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异的资源组合。攀西经济区地理条件独特,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

1.新兴冶金工业城攀枝花

攀枝花位于川滇交界处,金沙江与雅砻江在此交汇。由于攀枝花具备近山、近矿、近煤、近水、近林及炼钢炼铁各种辅助原料齐备的资源优势,以及地处内陆腹地、地形险要等地理优势,被确立为最理想的钢铁工业基地。1965年3月4日,攀枝花建市,原称渡口。1987年更名为攀枝花。弄弄坪前临大江,三面环山,主厂区面积仅2.5平方公里。建设者采取4个大台阶、23个小台阶的竖向布置,巧妙安排了一个大型联合钢铁企业。攀枝花建市之初,在城市布局上由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星群型城市布局。改革开放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攀枝花上距昆明300公里,下距成都800公里,地缘环境和资源禀赋与两城市又有极大的差异,这也就决定了攀枝花承载着由一个区域性的工业城市转变为一个开放型大城市的使命。攀枝花依托阳光、气候、花卉、果蔬等要素,统筹布局城镇功能,城市空间有效拓展,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航天科技城西昌

西昌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安宁河中上游河谷地带。西昌地区矿藏资源丰富,矿藏品种多,品位高,综合利用价值大。1980年1月,西昌市成立,西昌市为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1964年下半年起,攀西地区的三线建设全面展开。仅修筑成昆铁路的铁道兵和铁路建设部门职工就达10多万人。到1978年,西昌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城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承担卫星发射最多、综合发射能力较强的航天发射场。西昌因此一举成为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中国航天城”的美名极大提高了西昌的城市知名度,增添了西昌作为现代科技城市的魅力。

(三)川东北经济区城市群

川东北经济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川东北经济区交通地理区位独特,是四川东、北方向出川的重要门户和交通节点,人口分布密集,天然气资源丰富。三线建设也给川东北城市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航天工业城达州

达州地处大巴山南麓,历来是川、陕、鄂三省边界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为川东北门。1999年6月,设立地级达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1966年6 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七机部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062 和064工程定址达州万源白沙镇。062基地是我国三线建设唯一运载火箭科研生产基地。064基地是我国海防战术火箭科研生产基地,1966年9月25日,中央确定064工程定点于达县以南至大竹之间建设。1986年4月,航天工业部决定将064基地与062基地合并,对外称为“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在三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中,襄渝铁路在达州境内,途经19个区(镇),长252公里,其间设车站25个。

2.机械工业城南充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地势从北向南倾斜。华蓥山自然资源丰富,山峦起伏,丘壑连绵,已探明的矿产达30余种。嘉陵江、渠江蜿蜒曲折,形成了天然的船运通道。1993年7月,设地级南充市。1964年,三线军工企业明光仪器厂、华光仪器厂、金光仪器厂、江华机器厂、兴光机械厂、红光仪器厂、永光仪器厂、西南玻璃厂、长城机械厂、燎原机械厂先后在广安、岳池县境内的华蓥山布点。南充的三线军工企业,研究出了我国用于军事测距的第一代激光技术产品。三线建设使华蓥山的铁路、公路、航运实现了全面贯通。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各军工企业开发出照相机、望远镜、光学仪器玻璃、体育竞技枪弹等民用品。很快攻占高端市场。

3.电子能源城广元

广元北依秦巴山脉,南接连绵丘陵。广元境内不仅有山高林密、资源丰富的米仓山、龙门山、剑门山等山脉,还有嘉陵江、白龙江、清江河等几十条河流分布。1985年广元县从绵阳划出,升格为地级市。三线建设在广元布局了雷达、指挥仪、电子器件等电子工业集群。081总厂为电子工业部规模最大的专业化企业,821厂是核工业总公司直属军工企业。在广元落户的项目还包括成都军区国防仓库、商业部石油库。三线建设为广元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工业基础,大大改善了广元工业生产能力和综合实力。电解铝、电解铅、黄金开采、铝材等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四)川南经济区城市群

川南经济区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区位独特,是川滇黔地区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联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枢纽,页岩气、煤层气、盐卤等矿产资源丰富。三线建设使这一区域的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多中心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1.机械化工城自贡

自贡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腹地,沱江流域釜溪河畔。自贡以盛产井盐而闻名于世,素称千年盐都。建国初,自贡市隶属川南行政公署。1952年,川南行署被撤销,隶属四川省人民政府。自贡是一座老工业城市,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成为了三线建设的理想布局之地。作为三线建设川南片区的重点和中心,自贡重点建设委员会担负起了领导川南片区三线建设的工作。高压阀门厂、东方锅炉厂、东新电碳厂、自贡焊条厂等10家机械工业企业,晨光化工研究院、自贡炭黑设计研究所等2个化工生产研究单位,共21个企事业单位先后迁建自贡。三线建设使自贡从盐业和盐化工业城市发展成为了具有盐业、化工、机械、冶金等门类相对比较齐全的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2.机械化工城泸州

泸州地处川南盆中丘陵与盆周山地交接地带,市中区座落在长江、沱江的汇合处,是长江上游的第二大港口,历来为川南、滇东、黔西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1983年,泸州市从宜宾地区划出,成立省辖泸州市。泸州化学工业,以天然气化工为主体,三线建设使泸州天然气化产业长足发展。泸州机械是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又一优势产业。分别迁入建成长江挖掘机厂、长江打桩机厂、长江液压件厂、长江起重机厂等企业。这些大型企业的迁入,泸州已被公认为我国工程机械九大生产基地之一。三线建设带来了泸州的交通运输飞速发展。长江航道经过初步整治,泸州港区通航里程达440 多公里,可终年通行500吨级轮船,客货轮可直达南京、上海,上溯宜宾、乐山。四通八达的交通显现了泸州作为川、滇、黔结合部交通枢纽的地位。

3.机械能源化工城宜宾

宜宾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坐落在金沙江和岷江的汇合处,长江由此东流入海。西为大小凉山余绪,南属云贵高原北坡,东北接四川盆地底丘陵,东南接盆东岭谷浅丘区。宜宾历史上是川滇两省往来的重要通道和川西南、滇东北、黔西北的物资集散地。1996年10月,宜宾撤地区设地级宜宾市。宜宾区域内矿藏资源丰富,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较为发达的水道交通,成为了四川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三线建设在宜宾项目达40多个。核工业812厂,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具备了生产30万千瓦至百万千瓦级核燃料组件和相关组件的能力。航空工业三江机械厂,是我国歼击机的重要生产基地成都132厂航空零配件的生产厂家。金沙江航道的整治是开发金沙江上游森林资源而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通过整治,提高了运航能力。

4.机械工业城内江

内江位于四川省东南部,沱江下游中段,地处四川盆地中南部,踞川中南水陆要冲,东邻重庆,南界泸州,西接自贡,素有“巴蜀要塞”之称。1985年撤销内江地区建地级内江市。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形成后,沿成渝铁路沿线及沱江两岸,先后内迁和新建大中型企业20多个,逐步形成了内燃机车、机床、锻压设备、空气压缩设备、手扶拖拉机、自行车、医疗器械等产品的生产能力。自上而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铸成了内江工业经济的黄金时期。三线建设使内江交通得到了迅速发展,内江是仅次于成都的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枢纽。内江由于便利的交通,特别适合建材行业的发展。四川省建材机械厂、内江市第一水泥厂、内江市新型建筑材料厂、内江水泥制品厂等一大批建材企业的兴建内江成为四川省建材行业重点区域。

 

作者简介

宁志一,男,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四川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欢迎第位访客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干坝塘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251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