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原动力的诠释 ——基于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探讨
郑有贵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钢铁建设史、铁路建设史、城市建设史,更是一部弥足珍贵的爱国主义情怀史。攀枝花建设者们为实现发展祖国战略大后方钢铁事业这个梦想,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一位建设者在这个梦想实现前去世,临终前说:死了,把我埋在宝鼎最高的地方,让我日日夜夜看到攀枝花出煤、出铁、出钢。
攀枝花建设者们的爱国情怀,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为建设祖国战略大后方这一伟大事业,从生产生活条件较优越的四面八方聚集到条件艰苦的深山攀枝花,并通过奉献祖国、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表达出来。
攀枝花的建设者们,为了祖国这个大家的安宁和强盛而舍小家。从四面八方来的建设者们,只身来到攀枝花,立下“不想爹,不想妈,不想孩子不想家,一心想着攀枝花,不出铁水不回家”的豪言壮语,多年不回家探亲,放弃了与父母妻儿的温馨团聚,在备战的氛围中“和帝修反抢时间”。
攀枝花的建设者们,无论是从事研究设计的知识分子,还是建设工地的一员,都为祖国的安宁和强盛而艰苦创业。攀枝花建设者以“先生产、后生活”为方针,按照“生产工艺现代化、生活设施简易化、企业管理革命化”这样不对等的标准,要求生产工艺采用国内外行之有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生活设施则力求简易,建筑投资极少的“干打垒”住房。攀枝花曾经是有名的“三棚城”(帐篷、席棚、草棚)。在弄弄坪一溜几十间席棚,既是被誉为“象牙微雕”钢城的设计者们的集体宿舍,又是工作室,设计人员在自己加工的双层床前简陋的桌子上摆开图纸,精心描绘,一张张基地设计图就这样在席棚里诞生,他们也就戏称之为“席棚设计院”。
攀枝花的建设者们,为了祖国战略大后方钢铁基地建设事业,团结协作。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建成,是全国人民大力支援、各方面团结协作的结晶。在攀枝花这个战略大后方建设过程中,攀枝花工地的各个部门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创造了如此奇迹;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最为动荡的时期,攀枝花工地也没有大的相互打斗干扰整个建设进程,仍坚持团结协作,保障了1970年7月1日攀钢出铁和成昆铁路通车的艰巨任务的完成。而更为宽广意义的团结协作,则发生在攀枝花建设工地之外,在弄弄坪工地紧张地进行大会战的同时,交通部调集的北京、辽宁、山东、河南、安徽5省市的汽车、驾驶员和领导干部组成五大车队,承担起为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提供所需物资的艰难而又危险的长途运输任务;还有全国27个省、市的734个工业企业紧张地为攀枝花制造所需要的设备;根据国家确定的老基地带新基地、老厂带新厂、老职工带新职工的“三老带三新”的原则,全国有关钢铁企业对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帮助实行承包的办法,其中鞍钢负责承包攀钢的生产准备工作等等。
攀枝花的建设者们,为了祖国战略大后方钢铁基地建设事业,开拓创新,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如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创新、“象牙微雕”钢城的设计、“地质禁区”建设铁路的突破、高山矿运输技术的创新、整装设备的研发、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关、提钒工艺的独创、全连铸技术攻关与创新、重轨系列产品开发、热连轧设备国产化技术攻关与含钒热轧产品开发、特色冷轧产品开发、钒制品开发与技术创新、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这里仅列举其中最为艰难和辉煌的3项。
——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创新。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属高钛型矿,如此钢铁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遇到了世界上从19世纪前半叶开始,经过100多年努力,都没有解决的难题——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冶炼时,高钛渣变稠而使得渣铁不能分开、炉缸堆积的问题。瑞典、挪威、美国、英国、苏联的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冶炼试验都没有获得成功。1968年,南非因用普通矿的冶炼方法冶炼钒钛磁铁矿,导致两座1000立方米的高炉炉体凝结报废,至此用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也就成为禁区,炉渣中二氧化钛含量不能超过16%则成为这一领域中森严的金科玉律。我国则组织全国力量开始协作攻关,攻克了这一世界冶金难题,首创了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技术。
——“象牙微雕”钢城的设计。在东西长只有约2.5公里、南北宽不到1公里、总面积2.5平方公里、前临大江、左右后三面环山、自然地形坡度大、有5条大冲沟和2条断裂带横截场地的弄弄坪,如何建设钢铁厂成为了难题。如果照搬苏联模式,在如此小的地盘上建设大型钢铁企业只能是一个“传说”。为解决这个难题,冶金部、铁道部的800余名专业设计人员深入现场,反复勘测,先后提出50多个方案,经过多次筛选、修改,最终形成了切合实际和经济合理的,被誉为“象牙微雕”的方案。这一高密度布置的钢铁厂与当时国内同规模的钢铁企业相比,工厂用地减少一半,厂区铁路少建约90公里,土石方工程约少2/3。这个设计成为奇迹,探索出山区建设大工业的新路。该设计于1981年11月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荣获金质奖。
——“地质禁区”建设铁路的突破。成昆铁路建设,突破了地质禁区建设铁路,使我国的铁路修建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人类在险峻复杂的山区建设高标准的铁路创造了成功的范例。1984年12月8日,联合国官员在纽约曼哈顿联合国大厦宣布:象征人类征服大自然的3 件礼物被评为联合国特别奖。这3件礼物是:中国的成昆铁路象牙雕刻艺术品;美国的阿波罗宇宙飞船带回来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模型。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在20世纪创造的3项最伟大的杰作。1985年,成昆铁路设计及建设和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一起,首批荣获国家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实践,是同期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成功,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成功。攀枝花建设者们强烈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情怀,以及为实现既宏伟又具体的备战和现代钢铁事业的梦想,给他们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例如,被称为吊装“抱子王”的刘宝祥,年过半百,身患高血压和胃病,成天奔忙在现场,不时施展吊装技巧,解决施工疑难,就是他所说的“干革命就要有一股子雄心壮志,大庆工人能让石油流成河,攀枝花工人定叫钢铁堆成山”的宏大梦想及其所形成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又焙炼出奉献祖国、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化作一股力量,转化成为实际行动,在一般人看来根本不可能的条件下,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建设,从而创造了这个即便是在世界冶金建设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和辉煌。如果没有爱国主义的情怀,没有奉献祖国、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仅仅是金钱至上、物质至上,攀枝花聚集不到如此多的建设者,即便是到了攀枝花,也会被困难所吓跑,或因物质报酬低而离去,在荒凉而险恶的攀枝花建设西部工业重镇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梦想,攀枝花钢铁基地、成昆铁路是难以建成的。换言之,攀枝花这个战略大后方的建设,这一伟大的爱国主义事业,召唤着攀枝花的建设者,凝聚着攀枝花建设者的心,他们将其视之为生命意义所在,很好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动力。
攀枝花建设者奉献祖国、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形成的。我们作为后人,作为建设成果的分享者,有着发自内心的敬意。然而,我们也应当从以人为本出发,对攀枝花建设者作出的奉献和牺牲予以回报。特别是对一些在攀枝花建设中致伤致残而生活困难的民工,应当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
攀枝花建设者奉献祖国、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种内生的精神,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给人以振奋之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保障物质利益的同时,仍需要传承和弘扬以爱国和担当社会主义事业责任为核心的三线精神。为此,应当支持三线建设的研究和宣传,统筹三线建设遗址遗存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将全国特别是13个省的大三线建设遗址遗存整体打包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支持“三线工业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以铭记三线建设历史,传颂三线建设成就,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线建设者奉献祖国、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而又具体的体现,是一种正能量,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作用,也必将对后人产生强烈的激励,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