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的渡口
历史的发展,总是有先有后,极不平衡。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历了奴隶制时代,向封建社会迅猛发展。先后出现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封建强国。与此同时,渡口地区却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外部封建势力的影响,使这里的原始公社逐步解体,开始步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后,秦国日益强大,不断对其西部甘青地区的氐羌部落进行武力征服,迫使世居于此的氐羌人沿岷江、大渡河、雅砻江等河谷南迁。其中一支名“旄牛种”,即迁居于雅砻江中下游。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国,蜀人大量迁入西昌、渡口、大姚一带,于当地原来的土著居民及“旄牛氐羌”逐渐融合,形成两支较大的部落民族。封建史家统称之为“西南夷”。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当时生活于渡口至西昌一带的部落民族,数以十计。其中以邛都和笮都两支最大。两族以雅砻江为界,笮都活动于雅砻江以西。其俗披头散发,衣襟开与左侧。逐水草而畜牧;随畜群而迁居,间或从事农业生产,为半农半牧,农牧结合的民族,属古氐羌族系统;邛都耕居于雅砻江以东的安宁河流域,风俗习惯与笮都有所不同。结发如椎,拓地耕田,聚邑而居,属于农业民族,为当地新石器时代的后裔。
这两种民族所创造的古代文化,在渡口地区均有发现,这就是石棺葬与大石墓两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区别的文化遗存。从地域上看来,雅砻江以西的盐边县属于石棺葬文化分布范围。迄今为止,渡口所有的石棺葬都发现于这一地区,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这里都属于笮都人的活动范围;邛都人所创造的大石墓文化则分布于雅砻江以东的安宁河流域。历年来,在米易的挂榜,弯丘等地曾多次发现大石墓遗存,而不见于雅砻江以西。大石墓文化的特点是用巨石垒砌成墓,石料轻则千斤,重则数吨。显然,没有大规模的简单劳动协作是不可能建造这样的巨石墓葬的。
春秋战国时期,渡口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之以前有了显著提高,表现在铜石并用时代的出现、金属生产工具的使用上。据目前的资料可以认为,至少从战国时代起,渡口地区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进入了青铜、石器并用的时代。在渡口市所辖的盐边、米易、仁和等地所进行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中,曾发现了为数不少的青铜器,主要有锄、斧、剑、钺等。其中有一部份是属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生产工具。而生产工具是衡量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用青铜制成的生产工具锄、斧的出现和使用,标志着当时渡口地区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产的发展,导致了渡口地区原有的原始公社制度逐步解体,外部封建势力的影响,加速了这一过程,使渡口地区从“无君长”的原始社会向“有君长”的阶级社会转化。(李淼)
注:原载《渡口日报》1985年1月15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