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市历代建置沿革考释

发布时间:2015-01-15 来源: 阅读次数:

渡口位于四川省西南角,云贵高原西北部的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交汇处。一九六五年二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攀枝花特区,将云南省永仁、华坪和四川省盐边、会理四县各一部分地区作为特区疆域,其后又陆续调整扩大,现辖三区两县[1],属四川省省辖市。

由于渡口所辖范围横跨川、滇两省的边界山区,河流山脉,纵横交错。自古以来,是我中原、西北、西南诸民族南来北往的一个重要通道;同时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这样,在政治、经济、文化、政区建置等方面,具有许多历史的、地理的和民族的因素,建置沿革上,变化纷繁,各种史籍,诸说不一。解放前地方政权割据,部酋土司横行,历代资料记载甚少。现对渡口地区历代建置沿革考释方面,作一粗略探讨。

渡口历史悠久。南有我国最古老的“元谋人”活动,西有“丽江人”的足迹,北有“富林人”生息,本地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2],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黄帝的长子昌意部落,从黄河流域南下而降居若水(指雅砻江)之说[3],并与生活在这一代的邛、笮部落[4]杂居、融合,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

夏禹时,“茫茫禹迹,画为九州”[5],“华阳黑水(即金沙江)惟梁州。”[6]西昌、渡口、大姚、丽江一带,是九州之一的梁州边地,到了周成王时,“合梁于雍”,渡口“亦为雍州域”[7]

春秋战国时,渡口一带主要居住的是白濮系统的邛都人和氐羌系统的笮都人。邛都“皆椎结(髻)”,过着“耕田,有邑聚”的生活,是农业民族[8]。笮都“被发左祍”过着“或土著(定居),或移徒”的生活,是半农半牧的民族[9]。其地为邛、笮国地,亦为蜀国的“囿苑”[10]。到了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灭巴、蜀二国,置巴、蜀二郡。“蚕丛(既蜀)国破,子孙居姚巂等处”[11],姚巂之地,正是西昌、渡口至大姚一带。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蜀郡太守张若“取笮及其江南地焉[12]。”“笮”是指今四川盐源、渡口的盐边及云南的华坪、宁蒗等地,“江南地”是指这些地区的金沙江对岸之地了。据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说:“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13]这是渡口地区建置郡县之始,但文献记载没有留下这些郡县的具体名称。

汉承秦制。汉武帝刘彻为了开拓疆土,发展经济,加强中央王朝的统治,重修“五尺道”[14](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和“西南夷道”[15](今四川雅安、西昌经渡口至云南永仁、大姚一线),使四川和云南之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把关中、四川、云南连成一片,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和元狩元年(前122),先后派司马相如、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为使臣,间出西南夷至滇诸部落,招抚了邛、笮、冉駹、斯榆等部。元鼎六年(前111),正式在今西昌、渡口及云南永仁、大姚、华坪、丽江一带,派官吏封酋帅,置郡县,纳入西汉王朝的版图。渡口这块西夷化外之地,从此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直接统治范围,史书上才有明确的郡县建制记载。以后随着朝代的兴衰,地方政权的更替,郡县建置的演变,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各族人民,与中源、蜀中、滇中人民交往频繁,声息相通,休戚相关,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两汉时,渡口蜀越巂郡(王莽市曾更名集巂)之大笮县(今盐边县),东汉末省入定笮县;(今盐边县北部及盐源县);会无县(今米易县安宁河东地,以下简称“河东地”);邛都县(今米易县安宁河西地,以下简称“河西地”);三绎县(今仁和区安宁、新民、红格、新九、猛新、和爱六乡地,以下简称“六乡地”,东汉又名三缝线)[16];姑复线(今仁和区平江、福田、新华、新生四乡地,以下简称“四乡地”);蜻蛉县(今仁和区整个金沙江南岸地,以下简称“江南地”)[17]

蜀汉立国设益州牧,建兴三年(225),改姑复、蜻蛉二县隶云南郡外,其余沿袭东汉末置各县不变,仍属越巂郡。

两晋时政区变化不大,其变化是分益州为梁、益、宁三州。渡口为益、宁二州地,其益州越巂郡(西晋后期改为越巂獠郡)轄邛都县,成汉时又置新定县(河西地)[18];定笮县(盐边县);会无县【三绎县省入】(河东地及六乡地)。宁州云南郡辖姑复(四乡地)、蜻蛉(江南地)二县。

西晋后期永嘉之乱后,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东晋和南朝为了安置大批侨户,“皆取旧壤之名,侨置郡县”[19],因此形成“一群分四五,一县割为两三”。“版笈为之混淆,取方所不能记”的情况。“荒实难分,侨旧莫变”。南北朝时,南齐省定笮县,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置定笮镇(盐边,盐源地)[20];梁武帝大同三年(537)改越巂獠为郡为巂州。北周时置可泉县(河西地),隶平乐郡;会无县(河东地及六乡地)仍置,西魏时为“夷獠”所据。属宁州之兴宁郡有蜻蛉县[21](江南地);云南郡有东古(姑)复县[22]

隋唐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动荡、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而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空前鼎盛。据考渡口时属当时姚、巂二州都督府地。属巂州都督府辖的有:武德二年(619),以定笮镇置昆明县(盐边、盐源县地),后没于南诏,置香城郡[23],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置寻声县(今仁和区银江、务本两乡一带),高宗永徽三年(652)省入昌明县[24](盐边地),天宝后没于吐蕃,后又为南诏据;太宗贞观八年(634)置和集县[25](六乡地),后为南诏的目集驿;高宗上元二年(675)改会无县为会川县[26](河东地、六乡地),后为南诏据,置会川都督府,号清宁郡;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可泉县为西泸县(河西地)。属姚州都督府辖的有:武德四年(621)置深利县,属微州[27](永仁县、江南地),同年置十部县[28](今江南地)后为南诏据,隶弄栋节度;武德七年(624)置七部县[29](四乡地),属靡州辖,后为南诏据,为“北方賧”,后为“成偈賧”,隶铁桥节度。

从五代十国到宋、辽、金、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大分裂时期,同时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当时渡口整个区域先后为大长和国、大兴天国、大义宁国、大理国、大中国和后理国等六个地方割据政权所统治[30]。在大理国前三个短暂政权,多沿南诏旧制,在大理国到后里国统治时,渡口建置为三府一郡之地,即建昌府之巴翠部、屈部[31](河西地);会川府;弄栋府,后为统矢逻和姚府,并领大姚堡千户所[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置](今江南地);善巨郡之贺头甸[32](盐边地)、成纪镇(或成纪郡)[33](四乡地)。

元宪宗二年(1252),忽必烈率蒙古军,从甘肃经四川北部,过大渡河,南渡金沙江,进攻大理国,打垮了统治三百多年的段氏大理政权,结束了我国自唐末以来长期对峙的局面,加强了边疆地区开发,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在政区建置方面,有新的建树,确立了“行省”置。当时整个渡口之地,均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统之,下置四路二府四州二县。至元十四年(1277),置会川路,领武安、黎溪二州(河东地、六乡地);德昌路之威龙、普济二州(河西地);至元十一年(1274)改大姚堡千户所为大姚县,(江南地),隶大理路;至元十五年(1278)置施州(四乡地),至元十七年(1280)改施州为北胜州,至元二十年(1283)升北胜州为北胜府,隶丽江路;至元十四年(1277)至盐井管民千户(盐边、盐源地),至元十七年(1280)改置闰盐州,至二十七年(1290),改闰盐州为闰盐县,隶柏兴府[34]

明代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并废路置府,改州为县,成为府、州、县三级制建置,对清代直到现代影响较大,其政区的区域,布局及名称,直到今天都沿用不少,变化不大。渡口当时属四川布政使司(行政)、四川行都指挥使司(军事)和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管辖。下属建置为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之威龙、普济二州长官司(河西地)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守御米易千户所(河东地),武安、黎溪二州(河东及六乡地),隶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七年(1394)废柏兴州。置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改隶四川行都指挥使司,永乐元年(1403)置马喇长官司(盐边县)。属云南布政使司所管辖的行政区内,但实际是由高氏土司所辖。据《大姚县志》记载:在今永仁县、渡口仁和、大田、平地等地设苴却十一马(按“马”为古时行政单位),每年纳马,故地以马名,每马彝长一名,曰马头,各辖数村或数十村不等。正统六年(1441),北胜一带的各族人民纷纷起来反抗统治者及官兵的残酷压榨,事闻于朝,中央王朝唯恐变乱,于是改北胜州为北胜直隶州,直隶云南布政使司管辖。

清初至雍正,渡口一带,因连年战争,人烟稀少,州县多荒废,地方建置,亦仍沿袭明代,无大更变。只是顺治二年(1645)置四川省[35]。到了嘉庆年间,便在边塞要区,升州为府,升县为直隶厅。渡口之地仍属四川、云南两省,其下政区为:宁远府的会理州,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会川卫改置,并领迷易所巡司,乾隆二十六年(1761)由迷易千户所改置(河东地、六乡地),威龙、普济长官司仍置(河西地),清初盐边仍为盐井卫地,雍正六年(1728)罢卫置盐源县,领马喇长官司,嘉庆二十二年(1817)在盐边(原名阿所拉)设巡检司,宣统元年(1909),升为盐边厅,设通判,直属宁远府。属云南楚雄府的大姚县,康熙五十三年(1714),“改马为里,编为里甲”,改苴却十一马为十六里(江南地),其中前教正里(今仁和、学房一带),丰仁里(今总发一带),向化里(今渡口仁和区迤资),输诚里(今平地、立溪东一带),前同风里(今大田一带),慕义里(今太平一带),悦来里(今鱼鲊、迤资一带),下归德里(今啊喇一带),兴隆里(今拉鲊一带),大成里(今仁和、豆地一带)为渡口市江南地。后因“苴却距大姚太远,每遇怪案则鞭长莫及”,于道光三年(1823)置大姚苴却巡检司分治[36](江南地);乾隆三十二年(1767)改永北直隶州为永北直隶厅。下辖道光元年(1821)置旧衙坪流官经历署和光绪十六年(1890)置的华荣庄流官经历署(四乡地),光绪三十四年(1908),将华荣庄、旧衙坪两经历署撤去,合置荣坪县。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一九一二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不久革命果实却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篡夺。为了集权,消弱地方势力,进一步恢复帝制、实行“军民分治”的反动政策。当时渡口为川、滇两省所辖,民国二年(1913)改州、厅为县,改盐边厅为盐边县;改会理州为会理县(河东及六乡地);民国三十年(1941)设德昌治局(河西地),民国三十四年(1945)改置德昌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盐会西昌三县为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建西康省,三县(其中西昌有部分地,后置德昌县)改属西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改迷易巡司为迷易所。属云南省大姚县地,在民国二年(1913)置苴却行政区域,设苴却行政委员,下设三区,即上区永定(今永仁县城)中区大田(今仁和区大田等乡)、下区仁和(今仁和区仁和镇等乡),民国十三年(1924)改苴却行政区为县治,取永定、仁和两大集镇之首字,定名为永仁县,县辖三镇一乡,而大田、仁和两镇为今渡口江南地[37]。民国二年(1913)华坪县分为六个区,其中东区、栋二区为渡口四乡地,民国十八年(1929),华坪又分为八个行政区,其中福全镇、三阳乡为渡口四乡地[38]

一九五○年云南省永仁、华坪和西康省盐边、德昌、会理五县解放。永仁县属云南楚雄行政专员公署辖,改民国时期的三镇一乡为五区,其中第三区(今仁和大田等乡)和第四区(今仁和区仁和镇等乡)为今渡口江南地;一九五八年永仁县又并入大姚县,隶楚雄彝族自治州,一九六一年又从大姚县分出,仍为永仁县,设七个区。一九六五年将大田、大河两区的全部及用兴区的四个公社,共二十七个小公社划入渡口市,置大田、大河两区。一九七四年又将永仁县平地、大龙潭两公社划入渡口郊区。云南华坪县,属丽江行政专员公署。一九五八年第永胜、华坪两县合并为永仁县,隶丽江纳西族自治州。一九五九年十月十日又分出,仍为华坪县。一九六五年将华坪县大兴区、三阳乡的十个小公社划入渡口市,置玉泉区。一九五五年十月前,盐边县隶西康省西昌专区,后改隶四川省西昌专员公署[39]。一九六五年将盐边县第五区的同德、民政,第六区的银奖、务本四个公社划入渡口市,置金江区。一九七八年盐边县全县划入渡口市为市辖县。今米易县市一九五一年析德昌县的麻陇区、龙窝区的一部分及普威乡、草场乡、枋兴乡、迷易所和会理县的西区(或称西路)河高乡、平谷乡、攀连乡、昔宁乡组建成迷易县。一九五二年六月七日届西康省政府通知;改迷易县为米易县[40]。一九五五年十月西康省撤销、并入四川省,为四川省西昌专员公署辖。一九七八年米易县划入渡口市辖县。一九六五年会理县红格区的安宁、新民两公社划入渡口市金江区,一九七八年又将红格、猛新、新九、和爱四公社划入渡口市郊区。

一九八一年地名普查时,更郊区为仁和区。全市辖东区十一个街道办事处;西区七个街道办事处;仁和区一镇二十五个公社;盐边县一镇二十六个公社;米易县一镇二十七个公社。一九八四年三月改仁和、盐边、米易区县的公社为乡制建置。仁和区大河公社并入仁和镇,猛新公社併入新九,只有一镇二十三个乡。盐边、米易两县的镇、乡数目名称不变。(原渡口市文管处  宗)

 

注:原载《渡口史志》19851



[1].渡口市辖东、西、仁和三区、盐边、米易两县

[2].《二滩水电站淹没区渡口段考古调查简报(初稿)》,发表在《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1981年第一期,第92页。

[3].《水经注?若水》,“若水沿流间关蜀土,黄帝长子昌意,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若水,为诸侯焉。取蜀山氏女,省顓顼若水之野”。

[4].《史记?西南夷列传》,卷116,地九册,传【三】,第2991页。

[5].《左传》襄公四年。

[6].《会理州志》,清同治九年刊本。

[7].《重阳李脩云南通志》,民国排印,明嘉靖篡。

[8].《汉书》第十一册传(五),第3837页。

[9].《汉书》第十一册传(五),第3837页。

[10].《华阳国志?蜀志》,“七国猴王,杜字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囿苑”,南中即西昌、渡口、大姚等地。

[11].《史记正义》,唐人张守节撰。

[12].《华阳国志?蜀志》,“三十年,疑蜀侯绾反,王复诛之,但置蜀守,张若因取笮及其江南地焉”。

[13].《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九册【传三】,第3026页,中华书局点校本。

[14].《汉书》第十一册【传五】,第3838——3840页。

[15].《汉书》第十一册【传五】,第3838——3840页。

[16].《汉书?地理志》载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

[17].《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历代建置表)。

[18].《四川历代政区治地今释简表》,蒲孝荣编。

[19].《隋书?食货志》。

[20].《源盐县治》,清光绪修刻本(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共六册。

[21].《新篡云南通志》,卷十《楚雄府?大姚县?永仁县》一九四八年版。

[22].《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历代建置表)。

[23].《盐边厅乡土志》,民国元年十二月刻本。

[24].《源盐县治》,清光绪修刻本(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共六册。

[25].《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历代建置表)。

[26].《会理州志》,清同治九年刊本。

[27].《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历代建置表)。

[28].《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历代建置表)。

[29].《新篡云南通志》卷十《永北直隶厅?华坪县》,一九四八年版。

[30].《云南概况》,云南日报编辑部调研组编,一九八○年五月第一版,第132页。

[31].《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历代建置表)。

[32].《盐边厅乡土志》,民国元年十二月刻本。

[33].《永胜、华坪、宁蒗三县地名和建置沿革》载《玉龙山》一九八一年第一期第74页至75页,永胜县文化馆唐兆坤撰。

[34].《四川通志》卷之四《宁远府?盐源县》,嘉庆年版。

[35].《四川地理沿革概要》,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印,一九八三年三月。

[36].《大姚县志》,道光二十五年黎恂所辑,参考《楚雄方志通讯》,1984年第4期,第32页。

[37].《云南省永仁县概况》,县地名普查办公撰。

[38].《云南省华坪县概况》,县地名普查办公撰。

[39].《四川省情》,中共四川省委研究室主编,第8页。

[40].《米易县概况》,一九八一年县地名普查办公室撰稿。

 

欢迎第位访客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版权所有   地址: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干坝塘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25113号-1